“拨馉儿”在孝义话中读ba(一声)gur(四声),是一种面食。大致是将面和成稀软状,放入碗中,拿一根筷子沿着碗沿往开水锅里拨“面条儿”,可粗可细,可长可短。
我印象中,孝义人爱吃红面(高粱面)“拨馉儿”。
《康熙字典》中,“馉”的解释有“面果也”。
《汉语大字典》中,“馉”读gu(三声),解释为“《字汇补》古忽切。﹝馉饳﹞一种面食。《字汇补?食部》:‘馉,馉饳,面果也。’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是月巷陌杂卖》:‘细料馉饳儿。’宋周密《武林旧事?市食》:‘鹌鹑馉饳儿。’”。
《现汉》中有“馉饳”,读gu(三声)duo(四声),解释为“古时一种面制食品”。
《山西方言常用词语集第三辑》中,“文水县方言”里有“剔拨馉”,解释为“高粱面做的一种面食”。
写作“拨馉儿”是对的,下面的写法是有问题的。
1.《乡言研究》中有“拨股儿”,解释为“剔尖儿”。
2.《平遥方言民俗语汇》中有“拨蛄儿”,解释为“面食名。北方很多地方叫‘拨鱼儿’,‘蛄儿’是老鼠的意思”。
3.《祁县方言志》中有“剔八古”,解释为“用高粱面做的”。
4.《清徐方言志》中有“剔拨姑”,解释为“高粱面拨鱼”。
欢迎赞赏!
赞赏
人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