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块垒”在孝义话中读gu?(一声)li(三声),是一种将蔬菜和面粉搅拌在一起蒸食的面食。
1.我就不爱吃和子饭,我宁肯吃夜来剩下的块垒。
2.日日鬼鬼日日鬼鬼,半天啦还没啦把块垒做好咧!
3.你做的宰是块垒?怎的看见瘤子疙瘩的咧?我看你还是不会做块垒。
4.兀家“呔”的一声,把我吓咾一不剌,把我碗里的块垒都扣的地下啦。
5.崴咾我就应咾实啦,你再给我抄上一碗块垒罢,你做的宰炒块垒真好吃!
《现汉》中,“块垒”读kuai(四声)li(三声),解释为“累积的块状物,比喻郁积在心中的气愤或愁闷:借酒浇心中块垒”。
孝义话的“g”与普通话的“k”之间存在对应关系。
1.栲栳子:g?(一声)栳子
2.蝌蚪:g?(一声)蚪
3.落柯:落gε(一声)。
4.窟窿窿:gu?(一声)窿窿
5.青块石:青gu?(一声)石
6.款待:guan(三声)待
7.括头发:gua(一声)头发
即“块”是可能读gu?(一声)的。
《应县方言词汇》中有“块垒”,解释为“用莜面或玉米面加熟山蛋蒸、炒成的一种食品”。
《平鲁方言志》中有“块垒”,解释为“用莜面焙或蒸制的碎块粒状饭食”。
《包头方言》中有“包头乡间,有一种由土豆莜面蒸炒而成的食品,名为酷累,是农民常吃的主食之一……酷累是块垒的转音,因其为块状,故以形名,在山西的许多地方,就是叫做‘块垒’的”。
写作“块垒”是对的,下面的写法是有问题的。
1.《乡言研究》中有“骨垒”,解释为“面菜混和蒸炒食粒”。
2.《平遥方言民俗语汇》中有“郭来”,解释为“可能是‘拐’的分音词。把瓜菜的丁儿放在干面粉中搅拌,蒸后食用。‘拐’可能是指搅拌菜丁儿在干面中左右往返的动作”。
3.《山阴方言志》中有“块粒”,解释为“一种用莜面、玉茭面或加土豆蒸制或炒制的块粒状食物”。
4.《盂县方言词汇》中有“窟垒”,解释有“一种饭食,把山药丝或洋槐花等用面搅和成面丝或小面蛋蒸熟而食:炒窟垒”。
5.《繁峙方言俗语汇编》中有“块儡”,解释有“一种用玉米面或莜面作成的地方小吃。做法是:在锅中加适量水,烧开后,均匀撒面于水中,量的多少以插入筷子不倒为宜。盖上锅盖,蒸三至五分钟,待面变色,即停火。用筷子快速搅拌,呈碎块状即可食用”。
6.《听见古代——陕北话里的文化遗产》中有“酷累”,解释有“‘酷累’音‘苦罗’,是食品名,俗称‘洋芋擦擦’。亦称‘洋芋不拉’、‘洋芋抹抹’、‘洋芋丸子’。制法是土豆擦丝,拌面粉或加槐花等蒸熟,辅制调味汁拌以食之。山西五台亦曰‘酷累’,音苦勒(li(一声)),在豆角收获季节,以豆角为之,冬季仍用土豆制作。山西汾阳称之‘不滥子’”。
7.《汉语大词典》中有“酷累”,解释为“菜和面搅拌在一起,用锅蒸熟的一种食品。元无名氏《村乐堂》第三折:‘后兴,同知相公叫我牢里问事去,着你娘做些酷累来。’”。
谢谢赞赏!
赞赏
人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