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与金文专辑”
(朱安祥先生近照)
朱安祥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摘要:先秦货币中的铭文涉及到了上古时期四百余个地名,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即:货币上的铭文不一定是其铸造地。不仅如此,先秦货币地名中还普遍存在着仿铸、“同地异名”与“同名异地”等现象。本文通过考古出土材料印证了上述观点,希望能够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关键词:先秦货币;地名;铸造地;仿铸;同地异名
一、问题的提出
先秦时期铸造的金属货币大都有铭文,这其中多以地名为主,据有关学者统计,先秦货币大约涉及到四百余个地名[1]。这些重要的货币地名资料为我们研究先秦时期历史地理的相关问题提供了直接帮助,因此受到了学术界的格外重视,并涌现出大量相关研究著作与论文,甚至有学者提出开创中国历史货币地理研究的建议[2]。
学术界基本上都是使用以货币地名与传世文献对照的研究方法。首先对货币铭文进行释读,然后结合传世文献的记载,确定其地望,厘清历史进程中发生的变化,进而更深入讨论不同历史时期与自然、经济、城市、政治、军事、交通等方面的关系。这种坚持以“二重证据”为主的研究方法本身没有任何疑问,但是在研究中大多数学者都忽视了一个关键问题:我们的研究对象——货币铭文中的地名,均被认定为是货币的铸造地区来看待的。实际上,通过长期的考察发现:先秦时期货币铭文所涉及到的地名不一定是其铸造地,而且随着不断发现的新考古材料证明,此时期广泛存在着国与国之间的仿铸情况,“同地异名”与“同名异地”现象也较为普遍。下面将对这些现象进行分述讨论,希望能引起学界的重视。
二、货币上的铭文不一定是铸造地
年至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新郑市发掘了一处郑国祭祀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春秋时期郑国和战国时期韩国的铸钱遗物。其中发现了一块铭文为“平阳”的方足布正面残范,该范浇铸痕迹明显,应该是使用过的(图一)[3]。方足布铭文中的“平阳”依据学界现有的认识,所指为春秋晚期韩国的都邑。《史记·韩世家》晋定公十五年(公元前年)记载,韩“贞子徙居平阳”,具体地望为今山西临汾西南。这块钱范在新郑地区出土,充分说明了本国货币不一定在当地铸造。
图一:郑韩故城出土的“平阳”布币范
战国时期铸造的平首布币多次大量集中出土也反映了这一问题。年4月,山西阳高发现了一批战国窖藏货币,计重公斤,其中多以尖足布与方足布为主[4]。通过整理,这批战国货币大概有七十种铭文,涉及到的地名为六十三处,这些地名涵盖了战国时期韩、赵、魏、燕等国家的城邑。按照今天的地望来看,最北达到内蒙古地区,最南至河南地区。年,北京市广安门内大街出土窖藏战国货币两罐,内含刀币、布币等三万余枚,这其中涉及到的地名更达七十余种[5]。试想一下,埋藏者在埋藏这些货币之前,能够搜集到涉及地域如此广泛的地名货币,这即使是在商业高度发达的战国时期也是很难做到的。而且,除非埋藏者本人有着特殊的收藏嗜好,要不然完全没有必要搜集这么多不同地名的货币。上述两批出土货币的彩色图片均已发表,山西阳高出土的平首布收录在《中国山西历代货币》一书中,通过彩图我们观察到:这批窖藏货币大都保存较好,铭文清晰,范线没有磨损的痕迹,甚至铸造过程中留下的毛刺与流铜都仍然存在,这说明这批货币没有经过长期的流通与交换使用。一枚在燕国铸造的货币,流通到了韩国的疆域,竟然没有经过磨损,这也不符合实际情况。因此,大规模出土涵盖多处地名的货币现象,唯一的解释就是:这些货币是在一个地方集中铸造的。年,内蒙古凉城县发现的一个钱范,包含了“安阳”与“戈邑”两个地名,也正印证了这样的观点[6](图二)。
图二:凉城县郭木匠沟出土安阳、戈邑铁范拓本
战国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因而形成了不少商业城邑。一个国家之内的商业城邑往往相去不太远,形成一个商业圈,这样也减小了长途旅程带来不必要的消耗。由于货币是紧紧跟随商品经济发展而产生的,货币的出土地点也较好的反映了当时商业兴盛的问题。以三晋地区赵国为例,晋阳(今太原市西南二十余里)作为赵国早期的都城,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逐渐成为赵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今天山西地区出土的战国平首布币,地点大都集中在周围附近地区。赵国在以晋阳为都城的统治时期内所铸造的尖足布,其铭文地名也以晋阳为中心,其它地名,如:榆即(今山西榆次县)、平匋(今山西文水县西南)、阳邑(今太原市附近)、兹氏(今山西汾阳县南)、西都(今山西孝义县)、平周(山西介休市西)、中阳(今山西中阳县)、离石(今山西离石县)、蔺(今山西离石县西)、于(今太原市附近)、阳曲(今太原市东北)等等均分布在晋阳周围。但是有一些布币地名,其地望所在地明显远离这样的经济中心圈,在此兹举两例。
有一种铭文为“邪”的尖足布币,常见于著录。何琳仪先生推定为《地理志》上郡属县“推邪”,其地望在今陕西榆林一带[7]。另有一种铭文为“干关”的方足布,发现极少。有学者认为:干关应是一个关隘或关口,地望在秦肤施县,也就是今天的绥德县城以北、榆林市以南之间的地区[8]。今天的榆林地区在战国时期毗邻林胡等北方少数民族所统治的区域,其经济环境恶劣自不必说,怎么可能再铸造赵国的货币流通到中原地区呢?这样的情况在先秦货币地名中很常见,结合上述材料,我认为:货币上铭文所指的地名不一定是其本身的铸造地。
三、关于仿铸
学术界已经有学者对先秦时期货币的仿铸现象进行过讨论,认为:“仿铸”一词,作为概念有着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仿铸是指在相邻国家的影响下,仿照其货币形制而铸行的本国货币。狭义的仿铸则是指完全按照别国货币的形式铸造别国的货币,而它本身并不通行这种形式的货币[9]。
依据目前考古资料,战国时期广泛存在着货币的仿铸现象,现就狭义仿铸这一范围,兹举二例:年,中山国灵寿故城遗址出土“蔺”圆足布币范,分为陶范与石范两种,大多数是废弃于坑内的碎范块。完整的几块石范出土在瓮内,均为面文范,陶范为14件,面、背文范均有[10](图三)。年,河南省新郑郑韩故城发掘“蔺”圆足布币陶范32件,面背范均有。年,该地陆续出土完整或可复原的“蔺”、“离石”圆足布陶范件[11]。
图三:灵寿故城出土的“蔺”圆足布陶范
圆足布铭文中的“蔺”(今山西离石县西)与“离石”(今山西离石县)均为战国时期赵国的两座城邑,《史记·周本纪》周報王三十四年(公元前年)载:“秦破韩、魏,扑师武,北取赵蔺、离石者,皆白起也”,此二地最终入秦的时间为公元前年,地望均在今山西省西部地区。而河北平山县的灵寿故城与河南新郑的郑韩故城均铸造了这种以赵国地名为铭文的布币,这种仿铸现象也充分说明了我们今天见到的货币上的铭文不一定是其真实的铸造地。我们在第二节所讨论的内容,实际上是一个国家,在一个地区铸造了多种地名为铭文的货币。而仿铸,则是一国完全按照别国的货币形态(包括货币铭文)铸造的货币。虽然二者最后都体现了同样的情形,但实质是不同的,故应区别看待。
四、“同地异名”与“同名异地”
所谓“同地异名”,是指一个地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名称。“同名异地”则是指地名虽然相同,但所指代的并非同一个城邑。吴良宝曾对整个战国时期铭文资料中的“同地异名”与“同名异地”现象作过详细的考察[12],以往学界对此现象北京手术治疗白癜风费用北京治疗白癜风到底花多少钱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