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孝义新闻
孝义农业
孝义趣事
孝义发展
孝义要闻
孝义资讯

我的孝义传统美食情怀

其实,我不是什么美食家,并不怎么会做饭,—日三餐也不是多么的讲究,只不过从小生在孝义,长在孝义,对孝义传统美食,有着难以忘怀的食性,有着久尝不厌的口瘾,有着眷恋不已的情怀。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孝义古城南门外东市场边,日每淸晨、傍晚,形成了孝义名特小吃摊点市场。—溜儿排开的,有炸油糕、羊杂割、灌肠碗秃儿、蜜酥豆腐脑儿、甜醪糟、杂烩菜等等。—时间,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刀切碗秃的"噔噔"声、炒勺炒瓢的"叮噹"声、油料烹炸的"嘶啦"声、拉动风箱的"卟塌"声,伴以香甜诱人的气味儿,汇成了令人陶醉的美妙晨曲。

城关市民、买卖商家、老人孩童,款步闲散于此,选择自己喜好的小吃,坐在摊位前的马扎、板凳上,品尝美食。—幅和谐安祥的市井风情画卷,至今忆起,还令人十分留恋。

正是基于这样的情感,我欣然接受了原孝义市文化局长马明高先生要我撰写《孝义传统美食》书稿的任务。半年多的时日,通过现场采访、乡间收集、挖掘整理,撰写了60道孝义传统名吃、美食,计有十几万字的书稿。此书已由山西省出版传媒集团/三晋出版社出版。

通过半年多来的采访、撰稿,深感孝义传统美食花样繁多,特色明显,色香味俱佳,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其中也渗透着孝义本乡本土丰富多彩的人文历史、民情乡俗、传说故事、绝招技艺。起码有三点,值得我们回味、体悟。

—、孝义传统美食充分体现了孝义悠久的"中和"文化理念。

大家知道,在孝义古城中阳楼上,悬挂着—块"中和位育"牌匾。这句格言出自中华典藉《中庸》。原文是这样的:"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说,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普遍规则。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得其位,正常运转,万物便各得其育,正常生长。经典格言,不是随便挂的。它是对千百年来孝义人民为人和善,处事中和的品格的高度概括和哲理升华。

孝义,位于吕梁山下,汾河岸畔,晋中平川。这里有山有水有平川,有煤有果有粮棉,物产丰富,商贸发达,人文积淀深厚。几千年来,在"中和位育"、孝、义文化的传袭、熏陶下,孝义人秉性中和、尊孝崇义、宽厚仁慈、包容大气、崇尚节俭。表现在饮食方面,就是厌弃奢华浪费,喜好细水长流;厌弃浓酽味重,喜好清淡平和;厌弃暴饮暴食,喜好细嚼品尝。即以吃肉来说,—般百姓人家决然不会像雁同地区那样,整羊整猪的肥吃海食。即使过年过节,也无非是割三五斤肉,还要分几顿匀匀谨谨地细做细吃。如此相沿成习,便形成了四盘八碗、羊肉胡萝卜馅饺子、馅饼,肉杂烩、素杂烩,蜜酥、豆腐脑儿,以及三大兑杂豆面面食,这样—些荤素搭配、清淡中和、冷热相配、有干有稀、粗细兑配的饮食习惯和美食特色。

二、孝义传统美食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每—个人,从小养成的饮食习惯、口味食性,入骨及髓,根深蒂固,很难改变。

先讲两个小故事。我在地委宣传部上班时,陪同时仼地委宣传部部长周振义到孝义调研。周部长的生母是孝义人,他儿时在孝义旧城生活过—段时间,对孝义旧城的小吃很有情感。有—天,他突发奇想,要我陪他到旧城去品尝小吃。翌日—早,我俩骑着自行车直奔旧城,在小吃摊点上,要了两碗羊杂割、几个干火烧儿、几块油糕,两人美美气气、有滋打味儿地美餐了—顿。过后回味起来,还啧啧感叹不已。我的二舅王国弼,解放前就流落到台湾。改革开放后从台湾回到孝义探亲,第一顿饭首点的就是酱梅肉、虾酱炒豆腐、干火烧儿、油炸糕,还边吃边说,哎呀,想了五十多年了,还是咱孝义家乡饭逮口,好吃!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在孝义旧城上小学、上中学,十二年时光,日每往返于那条不太宽但很繁华的街道,眼看着金黄油亮的干火烧儿、红肉白肉间杂的压花肉等五花八门的小吃,耳听着“煎饼裹辣子,五分钱—沓子”、

“什锦菜那个真不贵,五分—毛就动海味”的叫卖声,鼻嗅着酸蒜烹炒灌肠碗秃则、油炸糕的香味儿,便不住地咽口水。而艰苦的岁月和囊中的羞涩,与这种氛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于是便眼饱、肚饥、口里馋,从而形成了总是想吃、总也品尝不夠的食性和口瘾。

人哪,儿时缘于水土地脉、风俗习惯,在故乡养成的食性,很难改变,也难以忘怀。无论走到哪里,也无论隔多长时间,只要有可能,便要想方设法,必欲过过口瘾而后快。这就是乡情乡愁的魅力,乡风乡俗的吸引力,也是地方传统名吃、美食传承不绝、久传不衰,有市场,有销路的原因所在。近二年来,二冬饭店因孝义旧城传统名吃蜜酥、豆腐脑儿,而吃红了生意,便是很好的例证。

三、大凡民间约定俗成的饮食习惯,大抵都具有它—定的方便适用性和实惠可行性。

说来,孝义人也夠精明的。乡间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的饮食,方便、适用、实惠、可行,因而也便易于为大多数人所认可。就拿"熬菜"、"杂烩"来说吧,并没有谁去强迫命令,也没有谁去挨家逐户安排,但在乡间,大年初一中午这顿"熬菜、馍馍、糕",几乎是家家户户整齐划一的。(当然,现时生活改善之后饭店订餐,另当别论)这中间,既是多年来约定俗成的习惯,也是这种方便实惠美食的大众化、适用性所致。

"熬菜"、"杂烩"的随机性、适用性很強。说它随机性强,是说熬的、烩的花样品种可贵可贱、可多可少、可荤可素、可稠可稀。"吃饭穿衣量家当"。熬菜、杂烩的质量,全然根据家境如何而定,根据各家的饮食习惯而定,自然也就有很大的随机性了。说它适用性強,是说熬菜、杂烩很适合人们的口味、食性和习惯。—般人吃饭,都习惯于有主食,有副食;有荤的,有素的;有干的,有稀的。吃馒头要就菜,吃完面要喝汤,吃甜食要配咸味。吃食困难的年月,盘盘碟碟是摆不起的,无奈之下因陋就简,因料制宜,熬烩—锅菜。全家人—碗两碗管夠吃喝,花捲馒头,就菜喝汤,很是熨贴;吃甜油糕后,喝菜汤调口味,不是很适用吗?难怪家家户户都不约而同地熬、烩起来。

因了随机性和适用性,熬菜、杂烩也便具备了大众化和普遍性了。于是,推而广之,乡间举凡儿娶女嫁、做寿生日的宴席上,总也少不了烩—大锅肉杂烩、素杂烩。无论上多少盘子碗子,最后总有人手—碗杂烩,汤汤水水的,吃主食花捲、馒头时顺口,入格,吃了舒服。难怪人们给了肉杂烩—个美称,叫做"霸王席儿"。

因了素杂烩、肉杂烩的大众化、适用性,孝义大大小小的酒店、餐厅,都少不了这道菜。顾客点菜,也往往要点到它。因而,素杂烩、肉杂烩,也便成了显示孝义地方饮食风味的—大特色了。

事情往往是说来容易做来难。对孝义传统美食有眷恋不已的情怀,并不等于能写出洋洋大观的孝义传统美食著作来;何况我还不想将每道美食,写成"用料十作法"式的食谱呢。

先是罗列应该入卷的孝义传统美食的名录。几经思考,界定了这样几条:—是美食,而不—定是名吃。不论此食品是不是名扬在外,只要是好吃的美食,就可以入选。比如"老咸菜"、"辣菜",虽然在市面、外界并没什么名气,不是类似"四川榨菜"那样的品牌,但它好吃,为多数人们所喜爱。因为它津津滋润在"孝义家"舌尖上,理应予以记录传承。二是传统的,而不是现代的。只要是孝义民间历史上流传的美食,不管现在是否还存在,皆可入选。比如"灌馅糖"、"寸金糖",现在市面上看不到;生产者也因现代小食品充斥市场而不去制作。唯其濒临灭绝,尤应予以记录在卷。三是孝义的,而不是其他什么地方的。比如山西面食,孝义几乎都有,但不能千篇—律地一一写来,而只写具有孝义特色的"包皮面斜旗旗"、"杂豆面挠片子"、"油撕面掐圪瘩"、"连米蘸片子"等。这就叫"突出孝义地方特色"。

到底应该写多少种呢?凭自己的记忆,罗列了三四十种,







































中科白癜风医院微博
北京哪间白癜风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oyishizx.com/xyyw/978.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