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统一中国后,在设立郡县制时,曾在县以下设乡、亭、里进行管理。余姚置县以来,秦汉时期的辖内区划情况已无从考证,唐宋以后,倒是有据可依。据《东山志》卷二:“乡、里、都、保之名,肇自唐宋。”“按唐制,县有十五乡,乡各有里,宋初因之。”元代,乡以下设都、图;明代,又改图为里。自宋历元、明、清,都、里、图虽递更不一,而十五乡之名始终不变。
关于十五乡的得名由来,查不到确实可考的文字记载,只有在《万历志》中可见一斑:“宋之乡,以地远近为序。乡之名曰双雁者,用汉虞国事。曰冶山、四明、烛溪、东山、龙泉、梅川、上林,则以山川杂系之然。龙泉之山、烛溪之湖及梅川者,与所称之乡又错杂也。今考诸乡名之见于载籍者,兰风见《水经注》,云柯见《王文公集》,孝义、开原见《楼攻媿集》,而莫详其义。惟凤亭之名,因虞仲翔(虞翻)建亭于竖玉山,有来凤之详,故名凤亭,见《四明山志》,差为可信耳。”
光绪余姚地图
今天,我们查阅余姚历代地方文献,不管是浏览山水风情,还是查考名人传略,都经常会接触到十五乡之名称。为了让大家对此有一个大致了解,故而想对十五乡之当时的管辖范围,作一初步探讨,万望识者校正。
为叙述尽量细化,以年“撤扩并”之前的乡镇为区分点。当然,其中有不少现已属慈溪境内,只能大体说明了。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宋代,县城内设10个坊来管理;元代,又增设东南、东北、西南、西北4个隅分管10坊。所以,十五乡之管辖范围,不包括县城内,专指城外。
兰风乡
县域最西北,西界上虞县。地域包含黄家埠(兰塘)、回龙、牟山、湖山等乡镇。后随着海涂围垦,向北延伸至横塘、兰海一带。宋时辖孙儿、惠药、施金、冯明、大悲、班儿6个里,元以后辖3个都,都以下设图(里)(下同)。
东山乡
位于兰风乡东,含临山、湖堤、青山、青港全部,泗门、塘后的一部分。后逐渐向北至临海、湖北、夹塘、万圣。宋时辖李春、姚娘、安僧、余福、余支、蒋德6个里,元以后分为3个都。
开原乡
位于东山乡东,含开原、东蒲、天华、朗霞全部,泗门、塘后、老方桥的一部分。后逐渐向北至镇海、朗海、小曹娥。宋时辖汝仇、宣训、阁剩、赵孟、戚余5个里,元以后分为3个都。
云楼乡
位于开原乡南,含马渚、云楼全部,斗门的西南部分。宋时辖九功、永明、神护、王政4个里,元以后合为1个都。
烛溪乡
位于云楼乡东,含丰南全乡,斗门大部,城北、郑巷的一部分。宋时辖丰山、吉泰、王胜、王祐、周班、周义6个里,元代设2个都,明以后改为3个都。
孝义乡
位于烛溪乡北,含丰北、新新全部,老方桥、城北、低塘、郑巷的一部分,北至慈溪周巷。后又逐渐向北延伸至今周巷全境。宋时辖俞成、王寿、寿仑、黄金4个里,元以后设2个都。
云柯乡
位于孝义乡东,含历山、慈溪宗汉全部,低塘、郑巷大部分。后逐渐北推至庵东、崇寿一线。宋时辖信天、承恩、神像、僧保、天养5个里,元以后为3个都。
梅川乡
位于云柯乡东,现慈溪的浒山、白沙、坎墩等地及横河镇部分。宋时辖刘荣、长庆、载福、谢芳4个里,元以后设2个都。
上林乡
位于梅川乡东,当时县域最东北,现慈溪的樟村、桥头、逍林等地,后又延至新浦、胜山一带。宋时辖石人、严顺、邵恩、田熟、王惠5个里,元以后设2个都。
龙泉乡
位于梅川乡、云柯乡南,含余姚梅溪,慈溪龙南、彭桥、石堰等地,及横河镇的一部分。宋时辖罗浼、传太、太庆、王保、施惠、骆德6个里,元以后为2个都。
冶山乡
位于龙泉乡西南、县城东北,含双河乡大部,以及城北乡、慈溪石堰乡的一部分。宋时辖万岁、贾福、景安、贺恩4个里,元以后设1个都。
通德乡
位于县城东南,含明伟全乡,以及城南、梁辉、陆埠、双河的一部分。宋时辖仁归、再生、仁德、多儿4个里,元以后设3个都。
双雁乡
位于通德乡西南,县城正南方向,含燕窝、茭湖、黄明全部,梁辉乡大部,以及城南、长丰、兰山的一部分。宋时辖中埭、南雷、国霸、王安4个里,元以后设2个都。
凤亭乡
位于县城西南,含肖东全部,长丰的大部。宋时辖许君、顾伴、宋恩3个里,元以后设2个都。
四明乡
位于县域最南部,含梁弄、湖东、让贤、晓云、白鹿、鹿亭全部,大岚、华山大部,横岙一部分。宋时辖白云、赵余、梁政、蒋吴4个里,元以后设3个都。
城外15乡之名称,至清末一直未变。年和年,先后公布了《城乡镇地方自治章程》和《府厅州县地方自治章程》,余姚重新划分为45个乡。除县城内分为南城、北城两处外,城外原15乡分为43个乡。这43个乡的名称,有的还保留了原名称,如冶山、通德、凤亭、双雁、云楼,只不过有的管辖范围有所缩小;有的保留其中的一个字,如云柯乡分出云塘、云溪、柯东等,孝义乡分出义一、义三、义四等,上林乡分出林东、林西等;有的已无原名称痕迹,如四明乡分为凤鸣、南岚、南溪3个乡镇。四明只作为山脉名称,不再是行政区划名称,直到年人民公社化时,才又出现了以梁弄为中心的,与原四明乡主体范围大致相当的四明山公社名称。至于此后设置的四明山区,其管辖范围只有大岚与原四明乡有涉,而现今四明山镇,与原四明山乡已毫无关系。
清末的重新划分中,出现了许多新的乡名,如临山、四门(泗门)、朗霞、浒山、牟山等,一直沿用至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