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三十五年()版《孝义县志》共计八册二十卷,艺文参考部分占两册四卷,从数量上即可看出该部分的重要性。这四卷中,前三卷主要为碑文传记,第四卷为诗。这些文学作品虽无甚名气,但对了解孝义一方历史颇有意义。
现将目录粗制表格以志之,再选取部分美文亦或有价值的文章简要分析。
序号
题目
作者
朝代
1
魏文侯墓碑
谢景初
宋
2
永福寺藏经记
文彦博
宋
3
开广济民渠记
张元喆
金
4
重修廨宇碑文
王元弼
元
5
重修学宫记
林玉
元
6
孝义濬濠筑堤记
失名
明
7
重开润民渠记
武德新
明
8
重修广济渠记
王宏
明
9
沈侯遗惠记
王佐
明
10
补修旧治岁月记
张日昇
明
11
重修南曹村普济民渠记
张日昇
明
12
创建侯馆记
赵思商
明
13
增修城隍庙记
张冕
明
14
清理漏泽园记
张冕
明
15
科贡提名记略
张冕
明
16
官署题名记
刘大观
明
17
天经地义庙记
赵讷
明
18
明伦堂记略
赵讷
明
19
重修普化寺记
梁明翰
明
20
县丞赵侯遗惠碑记
梁明翰
明
21
洪露渠碑
失名
明
22
县令题名记略
赵守审
明
23
邑侯孟公祠记
矫九高
明
24
邑侯许公祠记
失名
明
25
祀魏文侯记
阎梦夔
明
26
祀四贤记
阎梦夔
明
27
卜子祠记
钱以垲
明
28
劾魏忠贤疏
王裕心
明
29
郭司寇传
张汉
清
30
均平里甲碑
霍焜
清
31
辛邑侯遗爱碑
失名
清
32
黄邑侯遗爱碑
失名
清
33
邑侯方公重开利导渠碑记
李国祉
清
34
龙山志序
方士模
清
35
西河考
王埈功
清
36
赵魏分域考
王埈功
清
37
请正祀典议
王埈功
清
38
书鹿洞学规后
王埈功
清
39
重修学宫记
邓必安
清
40
募建关帝庙后殿序
邓必安
清
41
修北堰长庚桥记
邓必安
清
42
宋家庄义学记
邓必安
清
43
马庄营新建惠济桥记
邓必安
清
44
邑侯邓公饬修西乡桥梁记
武国森
清
45
感颂邑侯邓公训示碑
马助
清
46
颂邑侯邓公严禁践食麦苗功德记
张惇典
清
文潞公与孝义
文彦博画像
文彦博(-),字宽夫,号伊叟,封潞国公,谥忠烈,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市)人,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历仕仁、英、神、哲四朝,出将入相长达50年之久。任职期间,秉公执法,世人尊称为贤相。与介子推、郭林宗并称为介休三贤。
文潞公在其《永福寺藏经记》中写道:“彦博蒙祖祢之余庆,被过庭之严训,遭遇圣时,早登科级,骤叨进用,藩辅逾四十年。庆历中,忝爰立思,得立家庙四世于西京;又高曾祖坟在汾州灵石、介休二县;父母坟在西京伊阙县。皆在有奉坟僧院,各得赐额曰‘永福’‘教忠’‘积庆’,得拨放童行,泽及大臣之家,至优至厚,以至子孙,敢不克荷内。介休空王院、西京资圣院,乃因旧院已各有藏经,惟永福、教忠院近,特舍俸赐金帛,各置经一大藏,付逐院收掌,逐时看转,以克资推荐本院主首知事僧,精严护持,不得少有损失。”
乍一看这段文字,似乎与孝义毫无关系,为何《孝义县志》的编纂者将其收录入县志的艺文志之中呢?原来,熙宁五年()孝义曾废入介休县,降为孝义镇,后于元祐元年()复置孝义县,属汾州。中间有十余年孝义属介休管辖。尤其是孝义东部和东南部地区自古与介休相邻,一些村庄反复归属的政区变化时有发生。目前,在孝义市梧桐镇的东董屯村便有文氏祖坟遗迹。所以,这篇记存于《孝义县志》也在情理之中了。
漏泽园仁惠之政
漏泽园是古代国家和地方政府修建的安葬贫苦百姓骸骨的公共墓地,类似于现在的公墓、公坟。这种制度始于北宋后期,当时的北宋朝廷专门设置漏泽园,来收殓无主尸体或者因家贫无力埋葬者,集中埋葬。漏泽园的建立,不仅使得贫苦百姓得以入土为安,避免了填沟壑、鸟兽啃噬的结果,还在客观上改善了公共环境卫生,对防止疫病流行具有积极意义。这种制度一直延续下来。
《孝义县志·艺文参考》中所载明代进士张冕所撰的《清理漏泽园记》一文记时任县尹刘侯清理漏泽园,为民造福之事迹。文中写到:“孝义漏泽园,旧在城东三里许,地九十七亩。后为地邻所侵,留四十亩。复侵之,仅存二十亩,渐至十亩。人皆愤懑不能平,官不究,民固莫可奈何也。去秋,县尹刘侯访求民间之利病而兴革之。悉其事,乃就今之地邻以追求其私买盗卖,传授有征,各薄示罚地,如数还之官。东得十五亩,西得十五亩,合旧存十亩,得四十亩。东西至某,南北至某,缭以周垣,树以牌额,凛然不敢犯矣。”
惠民之渠润孝义
《孝义县志》收录艺文46篇,有关水利的10篇,涉及水渠修凿、堤堰修筑、桥梁建造等诸事。其中关于修凿水渠之事即有6篇:《开广济民渠记》《重开润民渠记》《重修广济渠记》《重修南曹村普济民渠记》《洪露渠碑》《邑侯方公重开利导渠碑记》。六文之中,后三篇颇有价值。
《重修南曹村普济民渠记》一文先言明代水利之大势与政策:“大政毕举,其与水利一事特注意焉。既设郡县以分领之,又命重臣以总督之,无非欲其水之大小凡可以利民者,悉令筑堰、凿渠,以备旱潦而灌民田。”再及孝义各地开渠概况,孝义“境内山川环绕,水泉灌溉之利亦多。西有胜水河,旧有润民渠、广济渠;开上原村渠,贾家庄、卢家庄渠;北有行春河,旧开虢城渠、柳陂渠;东有汾水河,旧疏王政村渠、文峪河渠。历岁滋久,率多淤塞”。九条渠道,连接天然河道,灌溉着良田,疏散着洪流。末言普济民渠的概况及重修事宜。“城南五里许,有渠曰:‘普济渠’者,其原出自西南七十里玉泉山下,经流南曹村,入胜水河,东道于汾。其势湍急,堤防每为所坏,水利弗兴。况此村四顾,桑田千顷,非资此水,曷克有济。”县令及其他本县官员重视普济民渠的重修,随后“寻旧迹而增筑堤堰,高厚倍于昔,傍栽柳树百余以附之,仍立分水日期于是。渠道通流历数载,无崩决之患。乡民佥谓宜立碑以纪岁月。”
《洪露渠碑》中记载洪露渠位于城东大孝里大孝堡附近,开渠过程中“每地二十亩派夫一名,共开渠道者,更同立私约,循序灌溉,永为遵守,违者法究”。从碑文中我们不难发现在靠天吃饭的古代分水灌溉的水权分配问题的重要性。
《邑侯方公重开利导渠碑记》则记载了康熙末年,孝义知县方士谟重开利导渠的事迹。“李家庄数村逼处汾河,康熙六十一年,山水涨漫,渠道拥塞。凡此数于悯于昏垫者,历今三载,莫可如何。”周边百姓深受其害,如同鱼鳖。为此,县令方公率领县衙同僚于雍正二年春亲临灾区,“以豕一羊一祷于河伯。祭毕饭余,召父老而饮食之,开导劝谕至再至三,相度形势,申请于上。”在得到上级批准之后,在李家庄村西开两渠,从村民田中穿过。“二渠各阔三丈八尺,共计地二十八亩二分五厘。所挑之渠道众姓之地,多寡不均,已经公议每亩价值肆两,各照地亩之多寡收价。”兴修水利为百世之利,潦则导水而去,旱则引水灌地。可见一邑之长贤德则阖邑受益!
鲜为人知的孝义三贤
介子推、郭林宗、文彦博为邻邑介休的“三贤”,介休也被当地称为三贤故里。介休街道有三贤大道(与孝义的时代大道相接),介休火车站等市区标志性建筑处亦有三贤的简介。相比之下,孝义的三贤则名气较小,宣传力度很小,现在孝义的一些年轻人或许都不清楚三贤是哪三人,只知孝义有个三贤路,小吃琳琅满目。而三贤路的命名正是来自孝义三贤。
卜子夏画像
孝义三贤指:卜子夏、田子方、段木干。因其鲜载于正史,仅存于孝义地方志中,且全国各地亦有他邑以这三位先哲为三贤,故孝义三贤名声仅局限于孝义当地。另加上历史上镇守魏国西河的吴起,称为四贤,但以三贤并称较为常见。
《孝义县志·艺文参考》中有《祀四贤祠记》一文,其中记载到:“三贤祠在魏文侯庙之西偏,奉卜子夏、田子方、段木干也。后益以吴起,为四人,额曰‘四贤阁’。议者曰:子夏,西河之师范也,流风遗教至今如新,尸祀宜矣。若田若段,虽不必尽合中道,然而旷怀劲节,真足廉顽,立儒千载,而下犹想见其为人。“西河守,魏之贤将也,祀典曰:凡能为民捍大患者,则祀之。吴子行诚无足取,乃为魏守西河,而虎狼之秦不敢犯,闾阎之安堵如故也。”可见三贤为孝义之文教开先河,吴子则曾保卫孝义一方水土之平安,均为孝义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责编:彦利
任正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