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传统美食都是有故事的,今天小薯就给你讲一个关于山西名吃——剔尖的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
相传唐贞观年间,秦川八百里大旱,皇上李世民病急乱投医,请了个什么绵山高僧来求雨。没想到过两天还真是大雨倾盆,要我看这分明是迷信嘛,碰巧下雨自然规律嘛。不过皇上的妹妹一个叫八姑的可不这么认为,“我要跟高僧学妖,啊不,佛法”,然后就住在绵山不走了。至于她有没有羽化登仙,这个典籍没记载,倒是记载了另一件趣事。
有一天,八姑为一老妪做面,由于学艺不精,和面时软了加面硬了加水,最后活得稀软。正常来说这面应该重活,但八姑岂是凡人?只见她抄起一块木板将面放在上面,用竹签一根根把这稀软的面团剔进锅里。出锅以后,口感竟出奇的好。老妪就问“这叫什么啊?”此时仍沉浸在自己手艺之中的八姑压根没听清老妪问什么,随口就说了自己的名字“八姑”,这老妪也是耳背,以为她说拨股,于是这面和名儿就这么稀里糊涂的流传下来了。(太原方言里把剔尖叫剔拔股)
传统的剔尖,要将面放在形状大小与乒乓球板的专用板子上,左手持板,右手持签(一般为竹签或铁签,比筷子略长),将面剔成一根一根,拨入锅内沸水中。煮熟后捞出,浇上菜或卤食用。以这种方式做出的面,口感软滑,利于消化。
剔尖,百姓们也叫拨鱼、剔拨股
它,下水如鱼儿
口感香滑、利于消化
是山西面食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
来到山西晋中,不吃剔尖算你白来
据《传统面食》载,唐贞观年间八百里秦川大旱,李世民急火攻心,魏征荐绵山高僧田善友旨令祈雨,后大雨倾盆解救了庄稼济助了万民。李世民为报祈雨之恩,带领满朝文武赴绵山还愿,皇妹八姑亦随同前往,叩拜五龙圣母为师不愿再返长安,在绵山诵经修行为乡民采药医病。
一日,八姑为一患病老妪配药、做饭,和面时软了加面硬了加水,最后还是将面和得稀软,眼看锅中水开,八姑急中生智,随手拿起一块木板将软面团放于板上,用一根筷子试着往开水锅中拨,竟拨出了一根根面条,煮熟盛碗老妪吃得上口,就问:"孩子,这叫什么?"八姑将"这"误听为"你"字,脱口说:"叫八姑。"老妪误听为"拨股",从此就有了"拨股"面,就是最早的剔尖。
后来人们将"用筷子拨出的面条"还称为"剔拨股",榆次、祁县、太原等地民间则把和好的面置于大碗内,用筷子剔拨,面呈鱼肚形,所以又称拨鱼,又因此面条呈两头尖,所以又称"剔尖"。
步骤:
1、豆角、茄子切丁;肉切片放少许酱油稍稍腌渍;葱姜切丝
2、炒锅放少许油,微热后放入花椒炸至有香味
3、此时将腌渍好的肉片、葱姜丝一起放入炒锅翻炒至肉片完全变色
4、将豆角丁、茄子丁放入翻炒至微微变色后加入清水没过即可
5、中火炖至豆角、茄子微软,汤汁浓稠后关火
6、取一只汤锅放入适量清水大火做开,将炖好的卤汁倒入做开的汤锅中
7、在炖菜期间,取一小碗面粉,加入1/2碗清水
8、用筷子一个方向不停搅拌至光滑上劲后,醒半小时
9、将加入卤汁的汤锅再次做开
10、取一只扁铲,铲适量面团
11、用一只蘸有清水的筷子沿扁铲边沿拨面
12、待汤锅内剔尖颜色变得透亮,用筷子夹起感觉发硬后关火,撒香菜、香葱即可食用。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