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简介
(源自网络新加坡)
年,新加坡和重庆因中新两国“互联互通”战略而“联姻”。虽然两者发展阶段不同(重庆的经济大约处于新加坡上世纪80年代水平),但有若干相似之处:
(1)两者均是移民城市—有浓厚的码头文化,包容性强;
(2)高密度城市;
(3)城市发展的起点都不高。
(源自网络新加坡)
例如,年,新加坡万多人口中,有四分之三住在面积不到公顷的市区,79%的人口住在贫民窟和棚户区里。年,重庆成为直辖市;直辖之初的重庆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一个大城市加一个大农村)。在主城,除了渝中区外,其他的区域行政区划是城市,但从功能、配套、形象和管理等诸方面看,更接近城乡结合部。经过直辖十年的发展,重庆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若能奋起直追、努力对标和对接新加坡,重庆超越新加坡并非不可能。
(源自网络重庆)
讲座
纪要
(林光明教授在重庆市渝中区规划局分享新加坡规划经验)
近日,林光明教授受邀到重庆市渝中区规划局,为渝中区规划局、建交委、国土局、环保局、文化局、城管局、城投集团等单位官员和技术骨干系统分享新加坡规划部门的职责、规划制定和执行的方式和原则,并以市区重建和历史建筑保护为案例进行系统阐述。
(林教授与新加坡市区重建局首任局长曹福昌先生MrAlanChoe)
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先生曾提到,虽然早期的新加坡一穷二白,但其规划目标却非常大胆且深具远见,以第三世界国家(或者说城市)的条件,制定出世界一流的规划,并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持守这份规划。经过两代人的坚持努力,成就了今天新加坡国际大都市的格局。重庆市规划局局长曹光辉先生在新加坡学习后,曾将这份经验精辟地总结为“清晰、勇气和持守”。
新加坡的规划主管部门是市区重建局(UrbanRedevelopmentAuthority(URA)),成立于年。它建立初期的核心职责是市区重建和市区规划。市区重建本质上是一个政治决定,需要政治领袖的远见和勇气。当重建工作出现阻碍时,决策者需要站出来面对挑战并解决问题。年,新加坡政府决定在面积公顷的市区(以新加坡河为界,分南北21个片区)进行市区更新和重建。这个计划在新加坡河北岸马来族聚居的地方遇到阻力—种族问题与经济利益交织在一起,使得问题复杂化。马来西亚联邦政府执政党巫统(当时的新加坡还是马来西亚联邦的一部分)制造谣言,污蔑新加坡政府以市区重建名义剥夺马来族在新加坡的土地,引发严重的种族暴乱。建国总理李光耀在平息暴乱后,亲自带领重建部门官员到这些区域去做说服工作,赢得当地居民的理解和支持,为重建工作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到80年代中期,新加坡完成了大规模的市区重建工作。
年,新加坡政府对规划系统进行机构改革,核心是在年土地使用规划和交通规划统一的基础,进一步推进“多规合一”,特别是将分散在不同机构的规划职能整合,即将市区重建局、规划署(负责市区以外的规划和发展管制)、房地产统计和研究小组合并,以市区重建局为新机构的名称。新组建的市区重建局有七个方面的职责:土地使用规划、发展管制、国有土地出让、城市设计、重点区域场所管理和营造、历史建筑保护和房地产市场研究。这次机构改组,将分散在不同部门的规划职能纳入一个统一的部门,降低规划协调难度并提高规划执行效率。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博士出任新组建的市区重建局首任局长和总规划师。
(林光明教授讲课ppt)
新加坡的规划分成三个阶段:首先,由概念规划定下40-50年的长期发展策略(综合性的定位和战略结构图);第二,总体规划会根据概念规划的宏观架构和策略为各个具体地段做更进一步的详细规划(包含土地用途、容积率、发展密度和高度),指导开发,也是一份法定文件;第三,通过土地出让、发展协调、发展管制,来确保规划意图的实现。以市区重建局总规划师为主席,与规划相关部门(建屋发展局、土地局、经济发展局、裕廊集团、环境局、陆路交通管理局等)负责人为委员的总体规划委员会(MasterPlanningCommittee),在新加坡规划制定和执行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确保土地得到最佳利用、重要项目与基础设施的实施得到有效协调和规划得到所有政府机构的支持。新加坡市区重建局现任局长林荣辉先生MrLimEngHwee形容这种机制时,表示“在规划制定过程中,我们市区重建局不是在唱独角戏”。
(新加坡城市规划视频)
从年至今,新加坡已经修订了四版概念规划(每十年修订一次概念规划),但没有改变年概念规划所定下的城市基本框架,并坚持“先规划、后发展“、”先地下、后地上“、”先长期、后短期“与”先大的环境、后小的环境”等原则。对规划的尊重和持守,使得新加坡的城市布局清晰合理、功能完善、交通畅通、经济有活力、人民安居乐业,在高密度的环境下建成世界上最宜居的城市。
(林教授讲课现场)
林教授系统和深入的分析,引起在座官员的强烈反响。在座官员向林教授提出一系列与工作相关的问题,比如如何在高密度环境下确保城市空间充裕、历史建筑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地铁的融资模式、CBD的地铁密度等。在座官员表示,这次的讲座和交流给他们带来新的理念和方法,很有启发。
林光明
教授
MY新加坡城市发展顾问中心执行总监
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客座教授
原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博士研究助理
原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官员
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可持续发展城市研究中心
博士后
新加坡国立大学环境与设计学院博士
编辑丨展鹏
部分图片丨源自网络
责任编辑丨金秋弦
总编辑丨狮城规划录
分享狮城规划和发展故事;介绍海内外城市范例。
长按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