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孝义新闻
孝义农业
孝义趣事
孝义发展
孝义要闻
孝义资讯

纪念父亲阎振华

白癜风能自愈吗 http://m.39.net/pf/a_4793212.html

作者:阎永康阎永健阎永萍阎永宁阎永红

光阴荏苒,敬爱的父亲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一年来,父亲宛若还生活在我们身边。他的教诲,常常萦绕在脑海;他的为父、为人、为师、为友的作风一直在鞭策着我们的行动;他的音容笑貌,不时浮现在眼前,唤起我们思绪的涟漪。

中年时期的父亲

年12月13日,农历十月二十八日(卒于年11月29日,农历十月二十八日),父亲出生于孝义下栅乡东安生村。当年的阎家,是当地具有晋商特征的大户人家。家中有耕地余亩,另在河北易州(今易县),临县碛口有“积成长”杂货铺,在孝义岭北村有“积成当”当铺,在东安生村有光绪年间兴建的集大门门楼,大门院,二门院,内院和窑厅五大部分为一体,占地平方米左右的大户宅院一处。家中当年的富足程度,可见一斑。

父亲出生后,随军阀内战等种种原因,家境逐渐趋于衰落。虽徒有大户之名,并不符实,但税赋负担却依然未见减轻。到我父亲上学时,家里已比较困难,靠半耕半读、半工半读才上完小学。上中学前,父亲在家种过地,当过店员,而后是在外祖父、外祖母的资助下,才得以就读省立华灵中学、太原工业职业学校、西安文治中学高中班等,直至西安解放返回家乡。

父亲出身于集耕、商、读为一体的门第家庭,其父亲母亲是孝义县男、女高首届毕业生。他自幼受到“四书”、“五经”等传统文化熏陶,铸就了其认真、努力、坦诚、助人、豁达的作风和性格。

一九四九年八月,父亲参加工作,先后在孝义城内完小、简易师范、孝义中学、兑镇中学(初中),下栅高中,白壁关高中,县教育局教研室,财贸职业高中,五爱学校,老年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任职。他一生在教育战线工作,毕生服务教育事业,兢兢业业,锲而不舍。他从事教育的一生,可分为两大部分,即创建学校和教书育人。我们依稀记得,在兑镇中学(初中)创建之初,父亲利用自己曾学过土木工程的知识,自制简易平板仪,测平面规划图。下栅高中创建时,他领导学生修窑洞,建农场。在财贸职业高中创建时,他审图纸,察工地,唯恐造成浪费和质量瑕疵等情况。

在教学上,父亲认真敬业。在孝义中学任教时,因教学工作出色、优秀,一九五六年被评为山西省优秀教师,受到省政府的隆重表彰和省领导的亲切接见。他在孝义中学当数学教师兼任班主任,身教胜于言教,要求学生早操,他亲自带领同学跑步。日复一日,大家的身体素质得到显著提高。曾任市教育局局长的杨如森先生对此感触较深,曾对我说:“我小时候体弱多病,上中学后,在你父亲的带领下坚持天天跑步,身体才逐渐好起来。”

年兑镇中学(时称:孝义二中)全体教职员合影

他在兑镇中学(初中)任教导主任,致力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经过努力,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兑镇中学(初中)的升学率在晋中地区已名列前茅,得到好评。在下栅高中任校长时,学校在他的领导创建下,成为七十年代初艰苦办学和亦学、亦工、亦农的典范。县教育局在下栅高中组织召开教育现场会,全市各高中相继到校参观学习。创建孝义财贸职业高中时,虽已六十有余,但仍不服老,从校舍造址,征地建设到教师调配、招生,学生素质提高等等,颇费周折,呕心沥血。经过数年奋斗,财贸职高被命名为省级文明学校,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等。

父亲一生,钟爱教育事业。在这方面,难能可贵的是用贤不避嫌。他的老师岳希政老先生,学识渊博,为人正直,却因所谓“历史问题”被边缘化。当时兑镇中学(初中)离县城较远,交通不便,优秀师资相当匮乏。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父亲不惧嫌牵,将岳老请到兑镇中学(初中)任教。类似情况,我们记得的,还有张书琴老先生等。

父亲在工作中

在教学上,父亲是一位学识渊博,知识面广,一专多能的老师。他的主修专业是数学,任教最初也是数学。五十年代初,全县知识分子相当少。父亲学过土木工程,在西安上学时,又学过英语等科目。因此,他先后代过数学、物理、植物、农业基础、政治等许多科目。我们在兑镇上学时,遇有老师急事请假,他总能随时替补,信手拈来。

父亲十分注意教学、管理经验的总结和探索。他写的《我的教学质量是如何提高的》、《职业高中学校管理初探》、《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之管见》等文章,有的是在全省优秀教师会议上的大会发言,有的被收入相关会议论文选集。他被聘请参加“七五”国家教委重点项目“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撰写《职业技术教育目标管理》约2万字的篇章,受到好评,并全文出版。

父亲是一个条理分明,井然有序的人。他的书籍、文件、资料、分门别类,整齐规范,有固定的存放顺序和位置,取用之时,信手可得。

父亲热心社会事务。他曾任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华灵中学校友会会长、省职业教育学会理事,老年大学副校长等社会职务,无论分内分外,只要他承担,都能认真、踏实干好。例如,华灵中学校友会的成立,他做了大量工作。先后组织召集了两次大型活动,联络、沟通了港澳台、海内外校友,为孝义市对台、对外工作,为弘扬华灵建校的抗日爱国精神做出了贡献。

父亲乐于助人。六十年代初,我们家住在兑镇,有一次我随父亲回东安生村,他听说同村阎相根家很困难,全家人生病,他就亲自到相根家拜访。记得是一个上午,他家炕上躺着四、五个病人,父亲亲自将十元钱(当时一位正式小学教师月工资才34元)递到相根手中。平时,村中鳏寡老人,谁有困难,父亲回村里,经常去看望资助。他的学生,如有家庭困难的,他也不时伸出援手。记得有一位程叶青同学,身体瘦弱,高度近视,家境贫寒,父亲常以钱物接济。程高中毕业后,闲赋在村。父亲念其困难,亲自托熟人、学生给其找临时工作,辗转岗位四五次之多。但终因各种主、客观因素,程后来还是回到村里,不幸伤亡。父亲很是婉惜,常念叨此事说:“我若再给叶青找一个工作,他也不至于如此年青早逝。”

朱荣亮老师七十年代初和父亲在下栅高中一起工作,后调回重庆。一九八一年左右,四川粮食相当紧张,朱老师来信说明情况,尽管当时我们也比较缺粮,但是父亲还是想办法托运数十斤玉米,并筹措了一些全国粮票邮去。

父亲是一个能宽容别人,豁达大度之人。“文革”中,父亲受到冲击,学生们对他进行过多次批判——“走资派”、“反动权威”、“地主阶级孝子贤孙”、“白专道路代表”等等。但是,当一个参加过批判他的在校学生不慎亡故时,父亲毫不计较过去的事情(那时大部分老师、学生外出串联不在校,学校被夺权,无人管事,父亲属于牛鬼蛇神,只能待在学校),亲自和工友任亮帮助将该学生入柩,并通知其家属。其实,父亲那时已经靠边站,这些事完全可以不过问,不理会。况且也有人提醒过他,说这人参加过对你的批斗。但父亲认为,毕竟只是十四、五岁的学生,参加的是毛主席发动的全国性的运动,老师不应和自己的学生计较。

父亲在著书

父亲帮助别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而是以别人的需要和前途为考虑。晚年父母身体不好,家中雇佣了一名保姆,年龄虽小,但很听话,干活利落,机灵敏捷,甚得父母赞赏。但父亲一生从事教育,面对少年辍学,一直难以释怀。于是他千方百计通过减免、资助等办法,一年后使其得以重返学校。该生上学了,而后来的保姆几经更换,却一直难觅合适人选。有人曾打趣的说:“合心的人上学了;人家合心,你的生活不合心了。”但父亲坚持认为,该生尚小,前途事大,保姆可以再找,学习年龄则不能再推。该生也不负父亲希望,一直认真学习,后来考上大学。

父亲是一位爱戴师长,注重礼仪的人。父亲的老师李春华老先生,晚年双目失明,在韩家滩村居住。因李老儿子、姑娘都在外省工作,父亲非常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oyishizx.com/xyxw/9809.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