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孝义新闻
孝义农业
孝义趣事
孝义发展
孝义要闻
孝义资讯

常建华试论中国地方志的社会史资料价值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摘要:作者结合教学与研究实践,从方法论和借鉴利用地方志研究成果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地方志的社会史资料价值。分析了地方志的读法,地方志的体例与分类,并以风俗、建置为例,论述了方志分志的社会史资料价值。认为地方志是研究地域史、区域史的基本资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切入点。地方志的史料价值,首先是体现在具有认识地方历史甚至更大历史的整体性上。随着区域史地域史研究的盛行,从方志入手具有了方法论的新意义,对于开展微观历史研究、基层社会研究、民众研究等具有重要价值。方志也是连接国家与社会的重要纽带,是透视二者关系的一个窗口。随着文化史与社会史的互相渗透,社会文化史兴起,重视人们对事物的看法,考察修志人员的观念,方志作为文本本身也成为研究的对象。

关键词:地方志;社会史资料价值;史料学;地域社会研究;史学方法

关于中国地方志①的资料价值,学者多有论述,也或多或少涉及社会史的内容,还有一些学者比较专门地论述了地方志的社会史资料价值②。但是由于对社会史以及地方志资料的理解不同,对于中国地方志的社会史资料价值的看法也不尽一致。随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深入,对地方志的社会史资料价值的认识也会深化。因此,关于中国地方志的社会史资料价值,似乎还有继续讨论的余地。笔者此文主要结合教学与研究实践,从方法论和借鉴利用地方志的研究成果的角度,做一综合性的论述。

一、地方志的读法

中国地方志起源很早,至宋代初步定型。保留至今的地方志,主要是宋元以来特别是明清民国时期的,尤以清代为多。依据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主编《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华书局年版)的统计,收录了年以前历代地方志种,其中宋代28种、元代7种、明代种①、清代种、民国种。收录的范围包括通志、府志、州志、厅志、县志、乡土志、里镇志、卫志、所志、关志、岛屿志等,也收录了具有地方志性质的志料、采访册、调査记等。另据金恩辉、胡述兆主编《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上、中、下3册,台北?汉美图书有限公司印行,年出版)收录年以前所修地方志种,多出《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所收录的地方志种。《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是阅读地方志最基本的工具书。

地方志记载一地各方面的情况,是综合性的百科全书,还往往追湖历史,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那么如何阅读地方志呢?整整六十年前,最早倡导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陶希圣,曾组织学者讨论如何利用地方志的问题,并发表在《食货》杂志②,相当于今天的所谓“笔谈”。陶希圣在《搜读地方志的提议》中说,顾颉刚认为社会的基础和历史的动力是经济,提议从地方志里找经济材料。陶也提议“在把社会的历史过程稍有头绪以后,便下工夫从地方志里搜求经济的社会材料”。指出方志是研究一地的历史最方便的书。他还提出读方志的两大原则:一是先读大都会地方的县志,探讨大都会的发达史、衰落过程、现代大都会的起源及发达经过;二是分工的办法,最好以本省人读本省的地方志。陶说他的提议为的是要得到研究经济社会史的同人注意、讨论及实行。

陶希圣的学生鞠清远率先响应,写了《地方志的读法》。鞠清远认为读方志先要有几个中心问题,然后去选读,如以都市、交通线、工业为中心,读重要经济都市的方志,读在水路交通线附近的府县方志,读历代重要工业或矿业区域的府县方志。配合三种读法,特别提出读方志不要忽略各志书的《杂录》与《金石录》,有时确有特别的材料;不要忽略了驿路与水路交通,驿站的设置地点与组织;不要忽略了物产、贡赋、和买的物品;不要忽略了关于寺院的记录;不要忽略了庙会;不要忽略了市、集会;解决市设在城外的问题;应特别注意水利事项;应特别注意桥梁的建设。

对于鞠清远《地方志的读法》一文,吴景超写信给陶希圣,主张将鞠清远的三种读法合并起来,“否则对于都市的了解,是不会彻底的”。吴景超还介绍他研究都市是先从理论下手,搜集资料先制定纲目,用卡片搜集资料。

瞿兑之则以《读方志琐记》,讲述他曾经建议分类摘抄方志,并罗列出方志中的珍贵资料。涉及生活状态、物产与物价、赋税、氏族、工匠、宗祠等内容。

我认为这次讨论如何读地方志是具有现代学术意义的,不同于以往朝代利用地方志观风问俗式地了解地方风土民情。参与讨论的学者是立足于开展社会经济史研究而讨论利用地方志,具有现代意义的学术理念。讨论中涉及的地方志读法主要有三种:一是读都市的地方志,二是读最能表现经济发展地区的地方志,三是分门别类搜集资料。当时研究经济往往与社会结合在一起,具有社会经济史(或曰蛊济社会史)的色彩。

实际上,利用地方志如同陶希圣先生所说,往往是“研究一地的历史”,并采取不同人分工的办法。我自己指导学生的论文就是这样,还希望学生研究家乡的地域史,以为写自己熟悉的历史容易产生兴趣,熟悉资料快,容易进入问题的考察。

需要指出的是现在研究地方的历史,史学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不同于六十年前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研究地方的历史,基本上属于“地方史”,即一地的历史,认识地方的历史具有目的性。而今研究地方的历史,则具有区域史或地域史的性质,试图通过认识地方的历史达到认识更大历史(如通史)的目的,认识地方的历史具有视角和方法论意义。因为各个地方历史的相加,并不等于通史。

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中国史研究,基本上是以宏大叙事为特征的。往往是为了说明社会形态、社会性质或某个道理,在某一历史时期确立理论框架,然后填充史料加以说明,实际上史料被肢解,历史的整体性受到破坏。另外,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实证史学复兴,在地方史研究中也得到发展,虽然对了解地方史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是也缺乏历史的整体观念。

研究区域史或地域史,则首先是从整体观念出发的。认为只有把人物、事件、制度甚至史料放在特定空间才能认识①。地域空间建立的历史联系性,可以保证历史的整体性,从地域史得到的历史认识更反映历史实际,更为深刻。从地域看大历史,有可能建立新的历史体系。

因此,研究历史从地域入手,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0而认识特定的地域、区域,最直接的历史资料就是地方志。如此看来,从阅读地方志入手研究地域、区域史,也就具有了方法论意义。而如何阅读地方志,就需要进一步讲求。在我看来,阅读地方志首先应树立历史的整体观念,即把地方的历史作为整体考察,对于地方上某类事项的兴趣,要放在当地的整体中去认识。对于地方历史的认识,应是为了认识更大历史单元如跨小地域的区域史或通史服务的。

地方志是认识地方历史的窗口。地方的历史资料如族谱、契约等一般是个别性的记载,而地方志是反映地方整体性的记载。如同学习断代史应首先从正史入手一样,研究区域史或地域史,则应当首先阅读地方志,而且是带着整体历史观念阅读。

地方志是研究地域史、区域史的基本资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切入点。地方志的史料价值,首先是体现在具有认识地方历史甚至更大历史的整体性上。

站在微观史学的立场,一般而言,越是区域单位小的地方志,历史的整体性越强,可以认识更为底层的社会实态,史料价值较高。所以乡镇志以及村志值得重视,乡镇志始于宋代,如常棠《激水志》八卷专记浙江海盐一镇之志。统计宋元乡镇志总共才有5种,分布地区限于江苏、浙江二省。明代乡镇志获得发展,共撰成52种,其中江苏28种、浙江19种、福建2种、江西1种、山东1种、广东1种,编纂地区扩大了4省。清代共编就乡镇志种,更为兴盛。几乎遍及南方诸省,北方的山东也有4种②。乡镇志的修纂本身往往就是地方社会权力的产物,有的还是家族与地方两类史志的合一。徽州地区聚族而居,乡镇志在这方面表现得就比较突出,如清雍正时余华瑞等所修歙县《岩镇志草》,反映出当地大族的强盛。而乾隆歙县《橙阳散志》为江登云所辑,基本就是江村江氏的志书。歙县《丰南志》有大量关于溪南吴氏的内容。程文翰编光绪祁门《善和乡志》,多载与程氏有关的内容。雍正时许显祖纂休宁《孚潭志》,突出许氏的历史①,这些乡镇志属于私修,固然反映基层社会的权力支配情况,官修的县志也往往体现地方家族势力。美国学者研究了万历浙江绍兴府《新昌县志》,发现该县志成为当地三个官阶最显赫的家族吕、潘和俞的“公共家谱”,在《新昌县志》的49个编纂者中,除了县令和学官等5人外,所有49个参加者都是亲戚,其中29人出自上述三个家族。因此认为:编写县志与家谱一样,是乡绅家族形成和壮大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是提高社会地位的一种方法。编纂县志实际上是编纂者加强宗族和地方社会关系的一种手段。也可能是县令和乡绅合作互相促进提高他们官方与社会地位的好机会。提示学者应该多注意地方志编纂的目的与过程②。

地方志里数量最多的是府州县志,一般来说地方志主要是指府州县志。其中县志的资料比较具体详实,历史的整体性强,府志往往也是在县志(及州志)基础上编纂的,所以初读地方志应当先读县志,研究也应该以县志为基础。以上万历《新昌县志》的事例,就说明了县志的重要性。府州县志也容易与族谱等互相配合使用,共同构成地方文献群体。

以省为范围纂修的地方志是通志,明代创修并普遍化。《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现存各类明代通志37种,名称不一,有通志、总志、大志、大记、图经、志、书等名称。清代从康熙朝起大致六十年一修志,“清代有二十二省,总计成书省志98种,其中通志73种,差不多每省都纂有三四种通志及其他类型的省志”③。省志是在府州县志的基础上集合而成的,其特点是便于面上了解区域的历史,便于进行统计分析。笔者就利用卞宝第主修的光绪《湖南通志》卷43《建置?公署》,统计了清代湖南育婴堂建置的数量、时间与空间分布④。

全国性志书,一般称为一统志。一统志名称始于元代的《大元大一统志》,分省记录地方史地。明英宗天顺二年(年)由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李贤等主修《大明一统志》,天顺五年(年)四月成书,凡九十卷。义例沿《大元大一统志》,以天顺时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分区,分记各府州县十九门的事情:建置沿革、郡名、形胜、风俗、山川、土产、公署、学校、书院、宫室、关梁、寺观、祠庙、陵墓、古迹、人物、流寓、列女、仙释。书末附“外夷”,记叙周边诸国。此外,旧题刘基等纂《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二十四卷,成书于洪武十七年(年)闰十月,“其书以十二分野星次配天下郡县,于郡县之下,又详载古今建置沿革之由”(《太祖实录》卷)。陈循、彭时等奉敕纂修,成书于景泰七年(年)的《寰宇通志》,卷。以两京十三布政使司次序,分记建置沿革、郡名、山川、形胜、风俗、土产、城池、祀典、山陵、宫殿、宗庙、坛埴、馆阁、苑囿、府第、公廨、监学、学校、书院、楼阁、馆驿、堂亭、池馆、台榭、桥梁、井泉、关隘、寺观、祠庙、陵墓、坟墓、古迹、名宦、迁谪、流寓、人物、科甲、题咏,共38门。偏重于名胜景物的叙述。这两部志书也属于全国性的。清代三次纂修一统志,分别于乾隆八年(年)、乾隆四十九年(年)、道光二十二年(年)成书。一统志的记载原始性不足,较之通志更为简略,便于了解全国各地的概貌,史料价值不是很高。总之,一统志、通志一般便于整体性了解大区域和全国情况,不便于作为基本史料利用。

二、地方志的体例与分类

宋以后的中国地方志,表现形式上有图有文有表,体例上主要有图、表、志、传,内容上记载人与事。应该说,地方志的内容与形式,具有不同的史料价值。人们说当今社会进入读图时代,对于图像的兴趣陡增,图像的重要性突显。美国学者范德《图绘明代中国:明代地方志插图研究》一文,就是利用地方志研究历史的作品。作者关心画家绘制图画“对他们生活之世界的表现方式中我们能获得明帝国的什么信息”。认为明代地方志插图所绘出的中国,“反映出绘制地图的汉族精英阶层的文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oyishizx.com/xyxw/97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