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很多人在体检的时候,常会遇到b超检查时,报告单上写着:胆囊息肉、胆囊腺肌症。这个结果不明真相的人来讲,无疑是一个心尖刺。有很多人从此踏上治疗胆囊息肉的漫漫长路,甚至还有一些患者没有分辨息肉的性质,就切掉了胆囊!
胆囊息肉到底是什么东西?
随着健康体检的广泛普及,以及B超的广泛应用,胆囊息肉样病变检出率日益增高。
目前认为胆囊息肉样病变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肿瘤性息肉。
非肿瘤性息肉大部分病变为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混合性息肉等。
肿瘤性息肉中胆囊腺瘤占大多数,另外还有一小部分异型增生息肉、胆囊恶性肿瘤。
胆囊息肉是如何产生的?
目前认为:胆囊息肉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种可能:
1.胆囊结石、胆囊慢性炎症、胆道梗阻胆囊内压力增高,以及其他的先天性因素等。
2.由于胆囊息肉常常与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相关,因此大部分患者的临床表现常常与胆囊结石症状类似,如恶心、呕吐、上腹饱胀、右上腹隐痛、右肩部放射痛等。
怎么判断胆囊息肉是不是恶性?
目前国际上认为:患者符合以下几个条件时,应该高度警惕息肉未来恶变、甚至已经恶变的可能:
1、息肉单发;
2、息肉大于1cm;
3、息肉基底广蒂;
4、息肉观察1年呈持续性增长;
5、中年女性有结石或胆囊炎症状,或存在胆囊癌家族史。
胆囊息肉应该怎么办?
胆囊息肉其实并不可怕,我们需要做的是正视它、面对它、合理治疗。
对于胆囊息肉大于0.5mm的患者,建议积极保胆取息肉治疗,而对于术前影像学手段已经判断有恶变可能的息肉,则应选择胆囊切除术。
对于胆囊腺肌症,由于有一定恶变几率,且常常与恶性病变鉴别困难,对那些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囊壁不规则增厚、50岁以上的节段型患者,应该尽早治疗。
往期精彩点击下文观看
胆结石患者快来看看!胆结石可以被“吃掉”
胆囊息肉、胆囊炎、胆结石都会癌变!教你两招,不做癌症候选人!
胆囊对人体有多重要?摘除有何后果?胆囊摘除3大疑问一次说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