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于平民吃喝的传统物件很多,从材质上看有铜质、铁质、锡质、瓷质、砂质、石头等,从件数看大大小小有五十余件,从形体看有半人多高的粮缸,有小杏儿大的酒盅,大有大的用处,小有小的作为,总的是因事而造。
铁锅、铜锅锅砂锅类
铁、锅、锅、砂锅类
铁锅
铁锅用生铁铸造,不怕烧,易传热,既可烧水做饭,还能炒菜,易碰坏,可只要有对头,还能钉好,物美价廉,平民普遍使用。
铜锅
铜锅不易传热,需高温火烧,水才沸腾,但保温性也高,又卫生,常用于熬醪糟,煮元宵一类高级食品,火锅还能烩菜,物美价高,殷实富户备有,系稀缺锅具。
初出炉的瓷锅
瓷锅传热慢,散热也慢,耐烧,常用于平民熬粥、炖肉。熟肉、熟食剩在锅中,一日之内不会变质,由于形体小,人口少的家庭使用。
煎药砂锅
砂锅传热快,用它熬粥、煮咸菜、熬药很为适用。
以上四种锅具,各有所长,各有所用。
平面鏊与凹面鏊类这两种平洼形的两种铁鏊,用处不一。平面鏊用于烤焙烧饼,烙饼,月饼一类食品。凹面鏊周围有铁边护围,用于焙油糕、火烧、油饼一类食品,使油不能外流。
平面鏊(左)铁簸箕(中)、凹面鏊(右)
砂鏊(左)、砂锅(右)
瓦瓮、瓦盔盔类它是孝义的古特产品,瓦瓮形体大,用于贮放小米,物体本身有透气性、吸水性、外表光滑、内凉爽,放入米面不腐不霉,不生虫。它产在孝义南部下栅村,据考证,源于元世祖至元年间,是该村任氏先祖任刚由灵石庆余村迁居下栅村时带来的手艺。原料用红繆泥,制作工序有制模、制坯、炉工、画工、刻工等工序,当年一座盆窑;两个人,大师傅称“坐轮子”,小工称“搓泥的”村民取货外销,统称“扁担”。当时有“下栅的胶泥红通通,巧手捏成瓦瓮瓮,叮当二响好声音,放上米面不生虫”的美誉。
瓷瓮瓦瓮撩窝盔声明:本文选自《孝义老物件》,主编李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承传统文化,复我中华之魂!若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拨打--,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点此进入『博览古今-孝通天下部落』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