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老字字珠玑,文稿如行云流水,美不胜收,全文摘录如下:
我可不是什么美食家,对饭食并没有多少研究,又不擅于下厨做饭,常常因为坐等饭吃而遭老伴儿抱怨,只不过从小生在孝义,长在孝义,对孝义传统美食,有着难以忘怀的食性,有着久尝不厌的口瘾,有着眷恋不已的情怀。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孝义古城南门外东市场边,日每淸晨、傍晚,就一溜儿排开,炸油糕、羊杂割、灌肠碗秃儿、蜜酥豆腐脑儿、甜醪糟、杂烩菜等等,一时间,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刀切碗秃的“噔噔”声、炒勺炒飘的“叮当”声、油料烹炸的“嘶啦”声、拉动风箱的“卟塌”声,伴以香甜诱人的气味儿,汇成了令人陶醉的美妙晨曲。
人们款步闲散于此,选择自己喜好的小吃,坐在摊位前的马扎、板凳上,品尝美食。一幅和谐安祥的市井风情画卷,至今忆起,还令人十分留恋。
那个时候,我在孝义旧城上小学、上中学,日每往返于那条狭窄而繁华的街道,眼看着金黄油亮的干火烧儿、红肉白肉间杂的压花肉等五花八门的小吃,耳听着“煎饼裹辣子,五分钱一沓子”、“什锦菜那个真不贵,五分一毛就动海味”的叫卖声,鼻嗅着酸蒜烹炒灌肠碗秃则、油炸糕的香味儿,便不住地咽口水。而艰苦的岁月和囊中的羞涩,又形成了眼饱肚饥口里馋的巨大反差,从而形成了总是想吃、总也品尝不夠的食性和口瘾。
人哪,儿时缘于水土地脉、风俗习惯,在故乡养成的食性,很难改变,也难以忘怀。无论走到哪里,也无论隔多长时间,只要有可能,便要想方设法,必欲过过口瘾而后快。这就是乡情乡愁的魅力,近二年来,二东饭馆因孝义旧城传统名吃蜜酥、豆腐脑儿,而吃红了生意,便是很好的例证。
孝义传统美食也是孝义本乡本土丰富多彩的人文历史得浓缩,它充分体现了孝义悠久的“中和”文化理念。大家知道,在孝义古城中阳楼上,悬挂着一块“中和位育”牌匾。这一出自中华典籍《中庸》的经典格言,不是随便挂的。孝义位于吕梁山下,汾河岸畔,晋中平川。这里有山有水有平川,物产丰富,商贸发达,人文积淀深厚。几千年来,在“中和位育”、孝·义文化的传袭、熏陶下,孝义人秉性中和、尊孝崇义、宽厚仁慈、包容大气、崇尚节俭。表现在饮食方面,就是厌弃奢华浪费,喜好细水长流;厌弃浓酽味重,喜好清淡平和;厌弃暴饮暴食,喜好细嚼品尝。以吃肉来说,一般人家决然不会像雁同地区那样,整羊整猪的肥吃海食。即使过年过节,也无非是割三五斤肉,还要分几顿匀匀谨谨地细做细吃。如此相沿成习,便形成了四盘八碗、羊肉胡萝卜馅饺子、馅饼,肉杂烩、素杂烩,蜜酥、豆腐脑儿,以及三大兑杂豆面面食,这样一些荤素搭配、清淡中和、冷热相配、有干有稀、粗细兑配的饮食习惯和美食特色。
而大凡民间约定俗成的饮食习惯,大抵都具有它一定的方便适用性和实惠可行性。说来,孝义人也夠精明的,就拿“熬菜”、“杂烩”来说吧,并没有谁去强迫命令,也没有谁去挨家逐户安排,但大年初一中午这顿“熬菜、馍馍、糕”,几乎是家家户户整齐划一的,说它随机性强,是说熬的、烩的花样品种可贵可贱、可多可少、可荤可素、可稠可稀。“吃饭穿衣量家当”。熬菜、杂烩的质量,全然根据家境如何而定,根据各家的饮食习惯而定,说它适用性強,是说熬菜、杂烩很适合人们的口味、食性和习惯。一般人吃饭,都习惯于有主食,有副食;有荤的,有素的;有干的,有稀的。吃馒头要就菜,吃完面要喝汤,吃甜食要配咸味。吃食困难的年月,盘盘碟碟是摆不起的,无奈之下因陋就简,因料制宜,熬烩一锅菜。全家人一碗两碗管夠吃喝,花捲馒头,就菜喝汤,很是熨贴;吃甜油糕后,喝菜汤调口味,不是很适用吗?难怪家家户户都不约而同地熬、烩起来。
因了随机性和适用性,熬菜、杂烩也便具备了大众化和普遍性了。于是,推而广之,乡间举凡儿娶女嫁、做寿生日的宴席上,总也少不了烩一大锅肉杂烩、素杂烩。无论上多少盘子碗子,最后总有人手一碗杂烩,汤汤水水的,吃主食花捲、馒头时顺口,入格,吃了舒服。难怪人们给了肉杂烩一个美称,叫做“霸王席儿”。
我是梁镇川,我爱孝义,爱这里的每一种食物每一道菜,正是基于这样的情感,我才欣然接受了原孝义市文化局长马明高先生要我撰写《孝义传统美食》书稿的任务。
半年多的时日,通过现场采访、乡间收集、挖掘整理,撰写了60道孝义传统名吃、美食,计有十几万字的书稿,半年多来的采访、撰稿,深感孝义传统美食花样繁多,特色明显,色香味俱佳,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孝义传统美食》不是“用料十作法”之类的“食谱”,而力求把每一种美食,写成故事,写成传说,写出情趣,写出味道;努力让它人文历史一些,民情风俗一些。即使写作法、技艺,也不是干巴巴地一二三介绍,而是以叙述式、见闻式的口吻,具有现场感地道来。既是孝义民间传统美食,就应该有民俗风味儿,于是,便为每一道美食冠以几句顺口流、儿歌、俗语、民谣等,以增强趣味性、风俗性、可读性。
采访收集美食的食材用料、制作工艺、品相味道、独特风味等等,也是比较棘手的事情。除了自己的生活阅历、经验积累,以及所见所闻、所尝所品的之外,主要依靠大家来帮助提供。日每晨练,是收集的好时机。名医郝子维生长在农村,行医在山乡,进过千家门,吃得百家饭,年逾七旬,阅历丰富,好几样美食,比如酸梅糖、醋柳膏子、炒面、翻擦擦、铡麦子等,就是他提供的。还有那来自四乡八村中年妇女们,聚集在崇义园,每当我提出一样美食,她们便你一言她一语地争着讲述自己的拿手技艺。为采访蜜酥、豆腐脑,曾邀朋聚餐于二冬饭店,让厨师现场讲述用料及制作工艺;为弄清梧桐山药、尉屯蒜的种植技术,曾让外甥赵述娄请来他岳父、仁顺村的老菜农范学旺,座谈了一下午;为挖掘熬粞、做醋,制作灌馅儿糖、寸金糖的工艺,曾利用内弟李小鹇来家之际,搜集记录了好几页资料;为了解羊的种类、名称,特别是“站羊肉”的特点,曾采访了连襟赵树深,以及妻侄女婿、奶亲家;为追寻孝义特色饼子“干火烧儿”的技艺,曾找到艺名“火烧红”的演员师道忠(已故)的弟弟师道威,向他的侄儿、侄女们进行了采访。最广泛的要数哈市治疗白癜风的医院白脉软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