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好比产品,父母就是生产线,要想改变产品品质,生产线必须先改变。如文章引起大家共鸣,请朋友们点赞并转发,感恩
本文作者:王鸿烈 编者按:大千世界,无处不文化,正所谓“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许多地名乃至村名,都蕴含着深厚文化。王鸿烈先生所撰《漫谈平邑县村名的人文自然含义》的文章,即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综观该文,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论据充分,观点清楚,具有资料性、知识性、学术性和可读性,特全文刊载,以飨读者。 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平邑这块热土,素享“枕东山,襟泗水”、“圣人化行之邦,贤人钟毓之地”的盛誉,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王鸿烈先生客居于斯已60余年,对平邑可谓知之甚深,他以锐敏的目光,抓住最常见、最熟悉的事物,广征博采,引经据典,精心构思,巧做安排,深入浅出,平中见奇,寓文化于叙事之中,一举写出了近万言的宏文,既彰显了平邑悠久的历史文化、特别是儒家学说的深远影响,又为我们深化蒙山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生动的范例。诚望社会各界热心蒙山文化研究的同仁,对自己所了解的那些看似平常却又有非常意义的事物,拟好题目,选好角度,写成可长可短的文章,提供给我们,为深化蒙山文化研究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人生无驿站,活着,就要拼搏,就要奋进。王鸿烈先生年逾八旬,仍笔耕不辍,这种忘我的奉献精神,实在令人钦佩。我们衷心祝愿王老先生夕阳无限好,余热化彩虹,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 村庄是农村民众聚居的地方,有固定的位置,有各自的名称,这样才便于人们交往和信息传递以及政府的行政管理。从村名的字面含义看,还是一种载体,反映了地域的历史文化、民众的思想信仰、道德伦理观念和所处的自然环境等。以平邑县为例,据年《平邑县志村庄》载,平邑县时有自然村个(划为个行政村),其中以姓氏命名的村庄有个,约占村庄总数的36%,这些村庄多因原始住户的姓氏得名。含有历史文化因素的村名有个,约占总数的11%。这样的村庄虽然少,却反映了县域的悠久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人们对崇高道德思想的向往追求。以山水林泉等自然因素命名的村庄有个,约占总数的52%,从中可以看出县境的地理面貌和自然环境。 地域历史的佐证 诸冯,平邑县古村名。《孟子离娄下》:“舜生於诸冯,迁於负夏,卒於鸣条,东夷之人也。”有学者认为,孟子说的即今平邑县之诸冯,是大舜的出生地。今有南诸冯、北诸冯、诸冯铺三个自然村,另外凤凰庄过去亦名诸冯,其邻村有舜帝庙村,因有舜帝之庙而得名。《史记》载,舜耕於历山,渔於雷泽,陶於河滨。今舜帝庙村西泗水县境内有历山、陶墟,泗水县、平邑县交界处为古雷泽湖遗址。光绪《费县志?村社》载,合乙社(今仲村镇境内)有雷泽湖村。关于大舜的出生地,学术界说法不一,但别处或者有山无泽,或者有泽无山,耕稼陶渔条件不全,而在这里应有尽有,加上诸冯村的存在,成为大舜生于斯长于斯的有力佐证。 武台、保台(今作保太)、南近台、北近台、黄台、台子沟等村位于蒙山主峰脚下,都因台而得名。台为何物?有学者认为,台是史前先民祭祀蒙山用土堆成的祭坛,“武”和“保”是部族名称,是“蒙”族的音转。按“台”本作“臺”,《说文解字》:“四方独而高者则谓之臺”,因省笔通假为台,今已简化作台。如今祭坛之台已不存,因台而得名的村庄却流传下来,见证了这一段古老的历史。 颛臾村,为颛臾国遗民所建居。颛臾,伏羲后裔,夏商时期为方国,春秋时为鲁国附庸,其国土大致在今蒙阴县南境、平邑县北境一带,蒙山主峰在其境内,周先王命其主祭蒙山。《论语?季氏》载,鲁国权臣季孙氏要想讨伐颛臾,当时孔子弟子冉有、子路为季氏家臣,将此事告知孔子,遭到孔子反对,孔子说:“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辩解说:“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严厉批评了冉有的强词夺理,并讲了一番道理后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祸起萧墙”这一成语即源于此。因冉有说过颛臾“固而近于费”,因此后人将颛臾城也叫固城,其附近之固城村即因此而得名。颛臾国被何人所灭,史无记载,有的说灭于齐,有的说灭于楚,也有的认为被季氏所灭。其故城遗址在蒙山南麓。 平邑,春秋时鲁国城邑。平邑一名的来历,相传春秋时为鲁国大夫季平子的食邑因而得名,但此说不见经传,无可考稽。见于史籍最早的记载,是《汉书?王子侯表》,汉宣帝甘露四年(公元前50年)封刘孝王之子刘敞为“平邑侯”,是为平邑侯国。刘敞因杀人被诛,汉平帝元始元年又封东平思王之孙刘闵为平邑侯,八年后国灭属南武阳县,隋代改称颛臾县,唐代撤颛臾县并入费县,公元年人民政权平邑县建立,始为县驻地。 东阳村、东阳店子,均因春秋时期东阳邑而得名。因缺乏史料详情不得而知。故城遗址在今流峪镇境内。 故县村,因故县古城而得名。古城究为何城,说法不一,有的说为春秋时期的离姑城,有的说为武城邑的新治所,《中国历史地图集》则标为东阳城。遗址在今郑城镇境内。 鬼谷子村,位于蒙山大洼景区玉柱峰下鬼谷峪内,有学者认为是鬼谷子的故里,鬼谷子姓王名禅,战国时人,著《鬼谷子》一书,创纵横捭阖之术,苏秦、张仪是其门徒,孙膑、庞涓也出其门下。《史记?苏秦列传》:“苏秦东事师于齐而习之鬼谷先生”,玉柱峰古时在齐鲁交界处,司马迁视为齐地。关于鬼谷子的故里说法不一,但他处都史证不足,而这里有《史记》的记载,众多遗迹存留,丰富的民间传说,加上峪名村名的佐证,大大提高了鬼谷子故里在这里的公信度。 徐家武阳、孟家武阳、沈家武阳、孙家武阳、王家武阳、谭家武阳等六个村,均因南武阳县城而得名。南武阳县始建于西汉,因在武山之阳故名。王莽篡汉后改称桓宣县,东汉复称南武阳县,南北朝刘宋时称武阳县,隋开皇十八年改称颛臾县,治所仍在武阳,至唐贞观元年(公元年)撤颛臾县并入费县,武阳县城可能由此在而衰废,故城遗址在今仲村镇境内。 郑城,因郑玄而得名。郑玄,字康成,东汉高密人,著名的经学家、教育家。汉灵帝中平六年(公元年)因避黄巾军寓居蒙山南麓,达七年之久。在永安庄建“注经台”,在曾子山辟康成石室以注《孝经》。聚徒讲学,后人追慕其德,遂名其讲学之村为郑城,并为其建衣冠冢,俗称郑玄坟,后讹为郑仙坟,遂以名村,今正名曰康成庄。传其衣冠冢封土高大,占地百亩,遍植松树,年久成林,其下聚落成村遂名松林。 以上谈到的古城邑,何时毁废,是战火,还是自然灾害都不得而知。历史陈迹,随着时光流逝,逐惭淡出了人们的视听,不绝如缕者,是这些因其而得名的村庄,仍在见证着它们曾经的存在。 贤人钟毓之地 今平邑县境,春秋时期地属鲁国,是接受孔子思想教育的先进地区,先后有曾点、曾参、澹台灭明、仲由、原宪等人拜孔子为师,他们在七十二大贤中都是品学兼优的佼佼者。他们的故里都在这里,遗泽优渥,世代承袭,沐风化之厚德,增乡土之光辉,於今为盛。 武城,是曾点、曾参、澹台灭明的故里。现有南武城、北武城两个村坐落在武城遗址内。 曾参(前—前年),字子舆,十六岁受业于孔子,性至孝,元代郭居敬把他列入“二十四孝”。著《孝经》、作《大学》,聚徒讲学,成为儒家一代传人,被尊为“宗圣”。他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强调“慎独”,“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格言名句。 曾点,字晳,曾参之父,经传中有关他的记载很少,见于《论语》的只有他和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时谈个人志趣的一段话:“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詠而归。”(《论语?先进》)这种淡泊名利仕途,追求和谐自然生活的志趣深得孔子的赞许:“吾与点也!”曾点死后葬于故里武城,今曾子山下有曾点、曾参墓。 澹台灭明(前——?),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论语》载,子游为武城宰,孔子问他发现人才没有,子游说:“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论语?雍也》),于是把他引荐给孔子作弟子,学有所成,后到吴国讲学,弟子三百人,成为名重江南的大儒。死后葬于故里,土桥村旧有澹台墓,今不存。 武城邑始建于鲁襄公十九年(前年),为鲁国的军事要地。子游曾为武城宰,他本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的理念,把武城治理得繁荣富庶,歌舞升平。孔子见状曾开玩笑说:“割鸡焉用牛刀?”(《论语?阳货》)这一成语,现在人们还经常用。战国时武城为齐国所有,西汉为侯国,东汉置南城县,晋代是开国功臣羊祜的祖籍。羊氏家族如羊锈、羊玄之、羊献容(晋惠帝皇后),以及书法家羊欣等史书都有传,武城可谓人杰地灵。北齐时废南城县并入武阳县。 仲村,亦称仲里,是仲由的故里,春秋时属鲁国卞邑(今泗水县卞桥)。仲由(前——前)字子路,亦称季路。事亲至孝,有为母百里负米的故事,被列入“二十四孝”。《论语》中有关子路的记载多达38处。性刚勇尚武,重然诺,闻过则喜,很有政治才能,曾为卫国蒲邑宰,《家语》称:“子路治蒲三年,孔子过之,三称其善。”卫出公十二年(前年),子路战死于卫国的一次政变,时年61岁。仲村古时立有仲子祠,今不存,明代立有“仲子故里”石碑,尚有残存。 原宪屯,是原宪的故里。原宪(前——?)字子思。孔子为鲁司寇时做过孔子的管家(见《论语?雍也》),生性狷介,不肯与世俗合流,安贫乐道,清廉自奉。一次子贡过访,高车驷马,随从甚众,原宪衣着破烂出门迎接,“正冠则缨绝,提襟则肘见,纳履则踵决。”子贡见此情景,甚感脸上无光,便埋怨他说:“夫子豈病乎?”原宪回答说:“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听后非常羞愧,很不高兴地走了。原宪屯东北有一丘陵叫擂鼓台,台上有隆起土阜,传为原宪墓。 子宿,分东子宿、西子宿二村,因孔子在此住过宿而得名。《孟子?尽心》:“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东山即蒙山。孔子登山途中留宿于此,因以名村。蒙山主峰上至今留有“小鲁处”、“观鲁台”、“圣憇石”、“望海楼”、“大通岩”等孔子登山的胜迹。 以上情况,说明孔子与这里地缘人缘情深义笃,教化成效显著,故被誉为“圣人化行之邦,贤人钟毓之地。” 民众信仰的反映 崇圣村,分上崇圣、下崇圣、崇圣东山后三个自然村。其地春秋时期属武城邑,武城是曾子故里,以崇圣名村表明了民众对圣贤及其思想的信仰和崇敬。 仁德庄,其名典型地反映了民众对儒家思想的信仰和追求,可以说是村规民约的最高标准。“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追求的最高境界。“仁”既可以具体到行为细节,也可以深入到思想情感各个方面。“德”是儒家思想要求的社会行为规范。一部《论语》有58处谈论怎样是“仁”,出现了个“仁”字。谈论的人物不同,语境不同,对于体现“仁”的具体内容也不一样。对庶民階层讲,以下信条都是要求可以做到的“仁”的内容:“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要实现“仁”的要求,还必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就是对其行为加以规范和约束。“德不孤,必有邻”,与此取义相近的村还有德化庄、仁庄、仁孝庄、兴仁庄、仁和庄等。 务本庄,孔子弟子有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這应是务本庄定名的依据。 乐里,有东乐里、西乐里、南乐里三个村,乐里即快乐的里居之意,人们发自内心的快乐,因为追求外在的诱因不同,因而快乐的性质也不同,一种是以有益身心、帮助他人、贡献社会为乐,这是人性向善的快乐。另一种是以纵欲无度,不惜损害他人、危害社会为乐,这是人性向恶的快乐。儒家倡导的是前者,反对的是后者。孔子说:“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论语?季氏》)孔子倡导广交朋友为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但也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倿,损矣。”(《论语?季氏》)安贫乐道,乐天知命,也是儒家的一种处世哲学,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现通行本无“道”字。)复圣颜回可谓安贫乐道的典范,“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孔子还教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富贵观念,安乐平淡的精神生活,“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以“乐”命名里居,含义丰富多彩。此外,带有“乐”字的村名,还有北昌乐、南昌乐、乐平庄、安乐庄等,侧重虽有不同,乐的主旨则一。 和气庄、和乐庄、和顺庄都是“和”字当头,彰明民众人和处世的理念。孔子弟子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孔子也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与我们讲的家庭和顺,邻里和睦,社会和谐是一致的,但不是无原则的一团和气。 贯庄,有前贯庄、后贯庄二村,定名当原于孔子说的:“吾道一以贯之”。《论语》中有两处记载,一是孔子对曾参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有的门人不理解,曾参解释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见《论语?里仁》)按照曾参的理解,以忠诚宽恕待人律已是孔子所谈之道。另一次,孔子对子贡说:“赐也,女以予多学而识之者与?”子贡说:“然,非与?”孔子说:“非也,予一以贯之。”(见《论语?卫灵公》)贯庄自古就是县内儒学传播的重要基地。清代初期,贯庄人郭翹楚将元代狄家村(今康家寨)之东山书院移建于该村,扩大规模,培养了不少儒学人才。 孝义村,因春秋时楚国高士老莱子隐居于此而得名,老莱子行年七十,彩衣弄雏,娱亲于堂,被列入“二十四孝”。《汉书?艺文志》载,莱子著书十六篇,属道家学说,民众以孝义名其住村是尊崇他的孝义之德。 含哺庄,其名显然是道家思想的产物。“含哺”二字原于《庄子?马蹄》:“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含哺而熙,鼓腹而遊,民能以此矣。”这是道家所向往的远古时代无为而治,人们自由自在生活的理想社会。以“含哺”名村说明民众以儒家思想为主流意识的同时对道家思想的兼容并蓄。 自道教和佛教传入本地后,书院、义学和私塾与庵观寺庙比肩而立,儒释道三教合流,形成了民众思想信仰的多元化。白龙泉村的白龙寺内有三教殿、儒释道三教神祇同处一堂,共享人间香火,可为典型。有的村直接以庙名村,如三官庙、廻龙庙、大圣堂、小圣堂等村都说明民众对佛道之神的认可和信仰。 有的村名染有浓重的文学色彩,反映了此地不乏诗文饱学之士。如归来庄,不禁使人想起陶渊明的辞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显然是厌倦仕途的官宦来此隐居的田园。可是现在这里已打破了往日的宁静,开发了归来庄金矿,并创建了归来庄地质公园。 峡玕村、瑶草湾村,多美的名字!“玕者,美石也。”以山中美石喻村,富有诗情画意。“瑶草、仙草也。”以湾中仙草名村,颇具道骨仙风。另外,还有些吉祥的村名,如兴民、利国、康阜、幸福、广粮、足食、富饶、太平、永安、福禄等,充满了民众美好的祝福和期盼。 自然环境的标志 平邑县境内地形复杂,北部和南部是中低山区和丘陵地带,中部为浚河谷地和阶地平原。从村庄的名称和分布情况可以反映出这一自然面貌。 全县带有“山”字的村名有个,占自然村总数的8%,这些村多分布在南北山区,如万山庄、山庄居北,山阴、王崮山在南。带有“岭”字的村名有82个,占总村数的6.5%,这些村庄多分布在丘陵地带。字书解释“岭”的含义是“山之肩岭可通道路者”或者“顶上有路可通行的山”,符合这里的实际情况。带有“峪”字的村名有77个,占总数的6.1%。“峪”的含义字书解释是“山谷(多用于地名)”,“注溪曰谷,或从山。”是说山谷有溪流注入称峪。由此看出这些村的得名是由来于山谷。全县著称者如桃峪村,抗日战争时期曾是罗荣桓元帅率八路军师的驻地。再如流峪村,为镇驻地,流峪镇盛产以金银花为主的中药材,号称“山东药材第一镇”,被誉为“中国金银花之乡”。带有“沟”字的村名有98个,占总村数的7.9%。“沟”的含义字书解释是“水渎也”或“一般的水道、山沟。”符合这里的地理条件,如武沟、水沟、围沟等村。带有“崖”字的村名有23个。“崖”的含义字书解释是“山石或高地的陡立的侧面”,这些村多分布在山或高地的一侧。还有因泉而得名的村有29个,泉的出水量大小不一,但都常年不干,尚待开发利用。 此外,还有带“埠”字的村名29个。“埠”是什么?查《康熙字典》、《辞源》、《现代汉语词典》等字书义项有二,一是水路码头,二是商贸聚集地,但都不符合这里的实际。光绪《费县志?金石》载,汉代元和石阙和章和石阙在平邑东八埠顶(今县城汉阙路北端,亦称莲花山,群众俗称北岭。)埠既有顶,当是地面隆起的实体,附近之八埠庄即因此得名。其他如大埠槐村,因村北有大埠岭而得名,元郭村附近有小土山群众呼之为小埠子,荆埠村、鲁埠村,是以“荆”和“鲁”名埠,再以埠名村。埠阴村、埠南庄、埠西桥等村均以埠的方位定名。从字体结构看,“埠”由“土阜”合成,当属会意字,“阜”《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之一即“土山”,由此看来,“埠”是小山小丘的称谓,惜上述字书失载。 村名的变更及得失 大凡村庄的得名都有一定的由来和含义。如九间棚村,原是清代一外地刘姓人家逃荒至此,栖身在龙顶山一天然石棚下,后来人口增多,将石棚隔成九间,再后聚落成村,遂命名为九间棚。上世纪八十年代,九间棚人,自力更生,经过五年的艰苦奋斗,改变了贫困面貌,被誉为沂蒙山区的一颗明珠,如今是国家AAA级旅游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现在有些村名含义不明,由来也不清楚。究其原因,可能是年久失传,或是用同音字代替失去原义。如光绪《费县志?村社》把武阳写成五阳,铜石写成同石,与原义相悖,这样的例子很多。 村庄的名称有的文雅,有的俚俗,雅者多出自文人的创意,俗者多出自民众的约定,如猪尾巴沟、羊趾(读子音)、牛角(读夹音),鸡窝(已改称义新庄)等村,都与人们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家畜家禽有关,民众似乎觉得没有什么不好。 随着人口的增长,村庄也在增加,新增村庄有的仍沿用原来的村名,为了有所区别乃冠以形容词“大小”如大南泉、小南泉、大◆阳、小◆阳,或者冠以方位词“东西南北庄、上下、前后”等,如东流庄、中流庄、西流中,上崇圣、下崇圣,前贯庄、后贯庄等。有的还冠以姓氏,如武阳村分别冠以徐、孟、沈、孙、王、谭六个武阳以示区别。有的村在水库建设中被淹没了,村名已不存在,如南唐村、北唐村,移民新建的家园即名新建庄。 在上世纪高举三面红旗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期,曾以“东方红”、“东风”、“红旗”、“跃进”、“反帝”、“反修”等名称取代了部分村镇名称,这些名称几乎各地多有,令人莫之所适,群众并不认可,风暴过后又复旧了。但也有保留下来的,如红泉庄。红泉庄原名黑泉庄,因村内有黑泉而得名,所以叫黑泉,乃源于中国古代五行学说,古人认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元素,彼此相生相克。红黄蓝白黑五色与五行相配,其中黑与水对应,黑泉的意思是水深而清的泉,并无贬义。如东北的黑龙江,内蒙古的黑河,济南的黑虎泉,泰山的黑龙潭,但人们由于长期受政治思想教育,几乎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认为红色代表革命,黑色代表反动。长征时的革命队伍称红军,革命老根据地称红区,党旗国旗都是红色,文革时期的造反派称“红卫兵”,反之,地富反坏右称“黑五类”、“黑帮”。在生活习俗上,人们崇尚红色,认为红色象征喜庆吉祥。结婚多用红色,喜联、春联用红纸,等等。反之,黑色则象征凶煞罪恶,人的遗像缀以黑纱,追悼亡者配带黑袖箍,恶势力团伙组织称之为“黑社会”、“黑道”。红泉庄之名能够保留下来,除了政治意识的原因,民俗崇尚也可能是重要因素。 上世纪80年代,在地名普查中,根据县内村不重名的要求,改了部分村名,多是以姓氏命名的村庄,有利于信息传递、邮件投送和社会活动,群众称便。对个别生僻字的村名也改了,如大◆阳、小◆阳改成了大三阳、小三阳,是用同音字假借。“◆”字读“三”音,当地群众有的读“山”音。◆阳的原始来历不得而知,但历史悠久,是县内的古镇,元代曾在此设巡检司,为县的派出机构。《康熙字典》载:“◆阳镇在沂州费县”,即此◆阳,改称三阳后,虽避免了误读误写成“◆阳”或“屯阳”的现象,但字面失去历史文献出处,免不了留给后世考证的麻烦,且两村名与肝病的“大三阳”、“小三阳”病情名词巧合,令人心理上产生反感。对少数俚俗的村名也有改动,如鹁鸽楼改称卜格楼,老鼠窝改称老处窝,取其音近,但含义不明,远不如鸡窝改称义新庄好。 还有不尽人意的是原宪屯改称南屯。原宪屯是孔子弟子原宪的故里,汉代南武阳县城,因靠近原宪屯因而也叫原宪城,无非是借重先贤之名,突显地方历史文化,为当地增光添彩。“原宪”二字既不重名,也不生僻,更不俚俗,不知因何而改?当今各地争名人故里者屡见不鲜,无非是想利用名人效应,发展本地经济文化事业,用心可以理解。原宪屯改称南屯后,湮没了先贤故里之名,切断了历史文脉,丢弃了文化资源,实在可惜,深望主事者在适当时机予以复原。 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旧城要改造,农村要逐步城镇化,行政机构有的城镇改称街道,政府改称办事处,村庄改称社区,村委会改成居委会,冠名也有相应的改变,这是必然趋势,但願变动中一些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冠名继续使用,不被废弃。 综上所述,村名不仅是一个村的符号,透过它还可折射出本地区人文、自然、历史、现状的一些情况,是值得研究的一门“村名学”。如果各村都能编写村史或村志,让民众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对於热爱家乡的教育、经济文化的发展是大有禆益的。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