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
丝路新散文
siluxinsanwen
白
1
渭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
绿色深闺话沁源()文/邓焕彦
这里,是一座绿洲。
这里,是一片净土。
这里,是一方保留着原生态和古文明的乐园。
这里,是一处世之罕见的绿色深闺。
它,有个诗意绵绵、韵味悠长的名字——沁源。
沁,渗透也。一看到这个“沁”字,便会想到许多的诗句。“醉卧凉阴沁骨清,石床冰簟梦难成。月明午夜生虚籁,误听风声是雨声”,唐彦谦的《咏竹》回响耳畔;“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苏轼的《定风波·红梅》涌上心头;“夜来早得东风信,潇湘一川新绿,柳色含晴,梅心沁暖,春浅千花如束”,文天祥的《齐天乐·甲戌湘宪种德堂灯屏》记忆犹新。
沁源,因地在沁水上源为名。
说沁源,也许有众多的公众不知晓。但是,如果说到平遥,说到绵山,说到王家大院,则很少会有人不知道。沁源的北面,就与闻名遐迩的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以及名垂华夏的介休绵山相比邻;东与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总部所在地武乡、素有盛产贡品沁州黄的沁县相连接;西与被誉为“华夏第一院”的所在地灵石县、全国保存最完好的明代署衙所在地霍州市相交接;南则与有“后羿射日”传说的屯留县以及荀子故里安泽县、“天下第一牡丹”所在地古县相接壤。距省城太原公里。境内东西宽45公里,南北长74公里,总面积为平方公里,属于山西省境内的一个国土面积大县。面积大却人口少,全县总人口不过16万人,辖沁河、郭道、王和、李元、灵空山5镇及交口、聪子峪、王陶、赤石桥、韩洪、中峪、法中、官滩、景凤9乡。
沁源,就处在这样一个被名县簇拥、青山环抱、碧水奔涌的山区,处于这样一个可以俯视三市的高地。
康熙年间进士、浙江仁和人、曾任沁源知县的汪士鹏曾经这样介绍沁源:“绵山拱翠赤霞飞为文笔之峰;沁水秋声墨雨泻乃词源之峡!”
人们对于沁源的印象,就是一个“绿”字。那绿,既指那莽莽的林海、葳蕤的植被,更指那无污染的自然环境、历史久远的人文景观。但是,多少年来它却“养在深闺人未识”,使这里成为一方“绿色闺中”。
一座山,绿得叫人心醉
沁源县环邑皆山,峰峦合拱千秋峪。
万亩的天然次生森林和人工林,郁郁葱葱,覆盖率占全县总面积58%。林地绿化率80%,植被覆盖率高达90%。天然纯牧坡72万亩,占总面积的18.7%。另有与森林面积混存的65万亩牧坡。
以沁河为界,西属太岳山,东属老爷山、云梦山。而最著名的,则莫过于太岳山。
太岳山,古称霍太山,横亘于晋中、晋南、上党盆地之上,沁源为其腹地。在氏族社会时代,人们曾以为这座拔地而起的大山是华夏第一高峰,故冠以“太”字。相传大禹治水,曾登临山颠祭天,汉代又被定为祭天名山——“五镇”之一“中镇霍山”。
太岳山在沁源境内,北起王和镇,南抵中峪乡,由北到南,横贯西部,绵延40多公里。它迭障连云,劈地摩天,奇峰险峻,岩石峥嵘,断崖壁立,沟壑幽深,林木繁茂,满目苍翠。主要支脉为灵空山到龙头、灵空山到州西岭、灵空山到交口乡龙泉山、霍山到韩洪乡北山、漫山到郭道镇伏贵山等六条。著名的山峰有紫金山、碾台山、养老山、天池山、红祠岭、州西岭、灵空山、绵山、螺山、云盖山、青石山、静草巍山、仁雾山、天寿山、千秋岭、王和岭等20余座。
太岳山上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据林业资料介绍,有木本植物种,隶属44科,99属;草本植物62科,多种;野生动物有种,其中兽类46种,鸟类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金钱豹、原麝,二类保护动物有林麝、红脚(猫头鹰),三类保护动物有黑熊、岩羊等。
太岳山沁源境内,名胜众多。
这里有“油松之乡”美誉的灵空山。群峰起伏,层林叠障,沟壑纵横,松柏万倾,奇峰异松,古木参天。山风吹来,松叶磨擦的唰唰之声,有如天上神曲,悦耳动听;山风吹过,松林波涌,有如大海扬波,气势磅礴。
这里有“高山草甸”之称的花坡墁。每逢夏季,绿草茵茵,野花满山,天高气爽,清凉无比,是极为理想的避暑胜地。
这里有“人工林海”之称的芊林背。芊树参天,整齐划一。夏日,草茂花艳,林绿气新,站立山头,云从身旁过,人入花丛中,俯视群山,心旷神怡。
这里有“天然画廊”之称的龙凤峡。数百年的水流将河床中硕大无比的青石冲涮成数丈深的沟壑,颇令人惊叹。峡谷之内,风景如画,景色宜人。
太岳山之绿,有初春的嫩绿、浅绿,有盛夏的青绿、墨绿,有中秋的暗绿、黄绿,呵呵,当然,也有人们冬日的思绿、念绿。
太岳山四季如画,美不胜收。春天,绿荫如毡,山花怒放;夏天,林海泛波,青翠欲滴;秋日,层林尽染,野果满山;冬日,山舞银蛇,玉树临风。是一个不见不知美、见之不思归的好地方!
一条河,清的叫人眼馋
沁源,就是因为沁河之源而名。
沁河,古称少水,也称沁水。是山西省内仅次于汾河的第二大河流,也是晋境唯一一条未被现代工业污染的河流,是黄河的一条重要支流。
历史上闻名的“永济渠”,就是引用的沁河之水。《隋书·炀帝纪》记载,隋大业四年(公元年),“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
沁河源出沁源。
《山海经》曰:谒戾之山,“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汉书·地理志》称谷远:“羊头山世靡谷,沁水所出。”《水经注》载“沁水即涅水也。或言出谷远县羊头山世靡谷。三源齐注,迳泻一隍,又南会三水,历落出左右近溪,参差翼注之也。”东汉语言学家、经学大师许慎在《说文》中说:“沁水,出上党谷远羊头山,东南入河。上党郡谷远,二志(按:指《汉书》、《后汉书》)同。今山西沁州沁源县县城南故谷远城、汉县也。前志谷远下曰:‘羊头山世靡谷,沁水所出,东南至荥阳入河。过郡三。行九百七十里。’”
沁河属霍泉泉域、石灰岩山区,境内层峦叠嶂、沟壑纵横、植被茂密、泉群丰富。
《辞源》上讲,沁河“源出沁源东北的羊头山”。其实,它在沁源的源头有六个,分别是西沟村、霍凤村、崖头、涧崖底、河底、马泉村。它们在交口汇合后,始称沁河。现在,最为著名的,当属位于王陶乡河底村的这个源头,在村后一条狭长的崖谷中,有两并列的山崖,崖间宽约8米,右崖底有一个瓮口粗的洞口,泉水噴涌而出;左崖底泉眼较多,也是四时竞涌。水质清洌透彻,水温夏凉冬暖,水量终年不减。
沁河南流,在中峪乡龙头村出境后,又经临汾市安泽县、晋城市的沁水县、阳城县后,切穿太行山流入河南省境。再经济源、焦作市的沁阳市,在焦作市武陟县西营附近注入黄河。全长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其中在山西境内长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在沁源境内流域面积平方公里,流域水资源总量万立方米。流经两省10县(市)。
千万年来,沁河水犹如一条灵动的玉带,缠绵地围绕着绿色的太岳山,不离不弃。
年,沁河沁源县城段进行综合治理,筑起了大坝,蓄起了河水,种植了草坪,把昔日乱石满河道、赃物漂水面的沁河,治理得秀气十足。从河西村开始到曹家园为止,长达7.5公里的河道,拉宽平整,筑坝护堤,石板铺底,蓄水涵养,顺势而为地架起了5座大桥,扎起了16条橡皮坝,形成了16个阶梯式的水域;每一个阶梯之间落差1.8米,总落差高达28.8米,蓄水量达到万立方米。河畔仿汉白玉栏杆筑墙,青石铺地,垂柳护坝,彩灯闪烁。累计总投资近3亿元。一条雄伟壮美的长龙舞动于千年古县、红色大地,使这个以河而名的北方林业大县,也有了南国水乡的风韵。夜晚,水面彩灯倒影,波光粼粼,碎金散地,分外迷人。
生态的改善,引得鱼虾竟涌,百鸟竟仪。一时间,多少年无影无踪的鸟儿、鱼儿回归了,县志里未曾记载的鸟儿、鱼儿也出现了,各种不知名的飞禽为这方奇妙景致所吸引,均不约而同翩翩而至,落入沁河两岸。清澈的水中,生长着鲤鱼、鲫鱼、鲶鱼、河虾、蚌、鳖等一大批生物,它们潜底遨游,繁衍生息;如镜的水面,游荡着天鹅、野鸭、鸳鸯、鹌鹑等一大批禽鸟,它们追逐嬉戏,乐不思蜀。有些候鸟甚至于在寒冷的冬天,也恋恋不舍地盘桓于河道上空,久久不愿离去。县政协副主席郑曙林利用业余时间,已在县境内拍摄到了种鸟儿。什么“红嘴蓝鹊”、“红凖”、“绿翅鸭”、“虎纹伯劳”、“雄环颈雉”,闻所未闻,不胜枚举。这些鸟在体积、形状、颜色以及生活习性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能够共同在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存,足以说明当地的自然生态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发展。
宽广的沁河、绿色的草坪、飞翔的鸟儿、游动的鹅鸭、端坐的钓者,业已成为新建的滨河路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外地人看到惊羡:沁源好美丽!沁源人好悠闲!
一个故事,听的叫人深思
火烧绵山的故事,家喻户晓。而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沁源。
介子推,又名介之推或介推,春秋时期晋国的一名贵族,曾跟随晋文公重耳流亡国外。据说,流亡卫国期间,卫国无礼,晋文公与五名随从饥不能行,只得靠采食野草为生。皇家出身的重耳面对食之无味,观之无色的野草野菜,自然难以下咽。众人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可谁也没有办法。讨无处讨,借无处借,买无处买,只好大眼瞪小眼,一筹莫展。介子推为了不让文公饿死他乡,急中生智地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两块肉,炖了让晋文公食。这便是流传千古的“割股奉君”的感人故事。
后来,晋文公返国,赏赐随从臣属,却没有赏到介子推;而一些人却恬不知耻地向晋文公要赏,好像他们有多大的功劳似的。介子推觉得与这种人共事是一种耻辱,便携老母亲一起悄悄离开晋文公,隐居绵山。他的随从气愤不过,遂在晋文公的门上悬笔写了“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六句话。晋文公见后,才想起有着大恩的介子推,忙派人四处打探,邀其回宫,但介子推却始终不为所动。晋文公虽知其居绵山,但这茫茫林海,漫漫群山,到何处去寻呢?在“待之不能出,求之不能得”的情况下,晋文公想到介子推是一个大孝子,便下令火烧绵山,以为介子推纵使是为了母亲,也会走下山来。可谁知三日过后,大火熄灭,介子推母子却相抱而亡。晋文公目睹介子推的遗骨,痛哭流啼,悔不当初,命将介子推葬于绵山,为之立碑修庙,并昭示天下,规定介子推的难日,即清明节的前一天为寒食节。举国断火三日,户户不准冒烟,以纪念他的这位忠臣。介子推的葬身之地,就在今沁源县境内的伏贵村。伏贵,伏贵即埋伏有贵人之义。绵上一带,也被封为绵上之田,所收租赋,全部用来维持介子推祠(即当地所称介神庙)的开支。晋文公用这种特殊的方式,“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火烧绵山的故事,数千年来不仅在史书中言之凿凿得以传世,而且在民间口口相传不断演绎,这使得忠孝文化在沁源根深蒂固,使百姓在生动的故事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涌现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忠孝人物,产生了一个又一个的忠孝故事。
在历代县志中,专门列有“忠烈”、“孝廉”等章节。“人臣事君之忠,致身为先,致身而至于致命,则忠而且烈也”。“尧舜孔孟之道,孝悌仁义而已。学圣贤者必学孝悌也”。在万历版《沁源县志》中,收录了金代闫衍、明代宋纳、魏祥等忠烈;崔矩、崔冠、宋怀义等孝廉的传略。在光绪版《沁源县志》“忠烈”中,收录了“以身未履任之县官(浙江孝奉)而死于王事,血化为碧”的张明伦事迹。“孝义”中收录了胡琪、阴功、阴德范等21人的事迹。在雍正版《沁源县志》“忠良”中,收录了郭饶、郭延鲁父子等23人的故事,“孝义”中收录了宋冕等17人的故事。在民国版《沁源县志》《乡贤传》中,则收录了名乡贤的传记。这些传记,都无一例外地记载了他们的“忠”与“孝”。
这种“忠孝”故事,如果说在古代的时候尚且是一种有自我修养的“个人行为”的话,那么到了现代,则发扬光大,厚积薄发,成为了一种具有民族气节的“群体行为”。那就是众所周知的沁源围困战。
一种战例,奇的叫人泪奔
永远让沁源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二年半”。那是发生在70多年前的一个特殊战例,史称“沁源围困战”。
抗日战争期间,作为晋中、临汾、长治的交界之地的沁源,境内崇山峻岭,沟壑纵横,西越霍山有南同蒲铁路,东过沁县有白晋铁路,太岳区党委和太岳军区所在地的沁源县,是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太行八路军总部的天然屏障,也是晋察冀和华中抗日根据地通往延安一条重要干线。早在年,这里就建立起党的地下组织,是中国共产党较早开辟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当时,平遥、介休、灵石、古县等附近的13个县被日军侵占后,其党政机关都驻扎在此。
特殊的地理位置,党的频繁活动,使敌寇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多次进行惨无人道的扫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年10月,日寇干脆以其精锐部队侵入沁源,企图在这里建立“山区剿共实验区”,以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特务种种方法欲使这里伪化,想使沁源成为蚕食我太岳解放区的前哨基地。英雄的沁源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八路军以及决死一纵队一起,同仇敌忾,奋起反抗,誓死不当亡国奴。他们迅速组织起十余支抗日武装,同时有组织地把县城附近23个村庄的00多百姓转移到了大山里,使敌人找不到一个群众,使偌大的一个沁源城成为了一座“没有人民的世界”的空城。老百姓们正如一首民歌中唱的“半夜就起身,鸡叫就爬山;铺黄蒿盖百草,冷水拌炒面。啃树皮,吃野菜,就是家常饭”。在大山里,政府拨给百姓土地耕种、贷款进行小的手工业生产并组织群众开展互助来解决生活问题。军民们采取空室清野、长期围困和伏击战、夜袭战、地雷战、麻雀战等各种战术,将鬼子围困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共进行各种战斗余次,歼灭敌人人,使鬼子行不敢上路、睡不能安宁、抢不到粮食、找不见人影。在敌人唯一的交通线——二沁(沁源——沁县)大道上,处处埋有“地鸡蛋”(地雷),让敌人每次外出都会付出惨重的代价,形成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局面。当时有一个名叫任彦的青年民兵,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神枪手”,在年——年间,他一个人就消灭日军47名、伪军11名,解放后,他的事迹曾经在中央军事博物馆展出。另外一个民兵杀敌英雄李德昌,一人打死打伤敌人多名,曾经于年7月作为中国解放区民主青年代表出席了在捷克斯洛伏克首都布拉格举行的第一届国际青年节盛会。所以在敌伪中流传着“过了圣佛岭(沁源与沁县交界的一道岭),进了鬼门关,低头雁声响,抬头轰一声,如若死不了,就是活神仙”的悲歌。对于常驻在城内的日本鬼子,则采取了“劫”敌运动,组织群众夜里闯进城内抢粮抢枪抢物资,填井埋雷断供给。致使敌人内不可生存,外不能相援,其所谓的“山岳剿共实验区”仅仅局限于铁丝网内不到半平方里的咫尺之地。年1月17日,延安《解放日报》专门发表了《向沁源军民致敬》的社论,给予了高度评价。年3月14日开始,经过全县军民28天的猛烈围困,迫使敌人在4月11日滚出了沁源。
沁源围困战是一场依靠党的坚强领导、充分发动群众抗御敌寇的人民战争,也是一场彰显忠孝的群体战役。充分体现了在共产党领导下、长期以来受忠孝观念影响的沁源人民,坚强不屈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不仅是中国革命史上依靠群众用围困办法战胜敌人的先例,也是党与群众血肉相依的模范典型,更是千百年来忠孝思想在现代史上的一次厚积薄发。
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了一套百集《星火燎原》系列连环画,其中抗日战争卷中,第十六集就是《沁源围困战》。
一种海洋,游的叫人迷恋
在沁源,常常可以听到人们悠闲自得地哼着各种小曲。这曲,就是沁源秧歌。沁源民歌,仿佛一片海洋。你如果徜徉于此,便流连忘返,乐不思蜀。
沁源的民歌种类很多,据说有多种,现在收集到的有多种。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民歌曲调呢?
一个主要原因是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客观上与外界沟通极少,使时尚文化在解放以前难以渗入,致使古老的语言和民歌得以较完整地保存下来。
其次呢,是外来人口的零星进入。沁源闭塞的地理位置,山大沟深的自然条件和山水相依、坡地较多的实际,成为那些因各种天灾人祸的逃难者的休养生息之所,使他们可以在此养精蓄锐、韬光养晦,故百姓中有“贫上山,富下川”之说。这些外来的逃难者大多少量的进入,多则十余人,少则一、二人,来沁源以后,大多选择荒无人烟处居住、垦田、生产,俗称"闹庄子",以后家丁兴旺,亲戚带亲戚,朋友投朋友,逐步发展成为大的村落。这些人群在使用故乡语言的同时融入了当地的一些方言,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方言。
还有就是大批移民的迁入。据说,历史上曾从陕西迁来一批移民,住在韩洪一带。但由于明代以前的历史无确切的文字记载,不得其详。只是从一些方言民歌与陕北相似、喜爱蒲剧这几点上,可以作一佐证,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传说的真实性。
沁源民歌粗犷、豪放、强悍、明快,声调在某种程度上与陕北民歌有相似之处。从古至今,每年的春节、元宵节,村村都要自发的闹秧歌,唱的就是这种小调。一般只有锣鼓镲这种简单的打击乐器伴奏,“打罢了唱,唱罢了再打”;后来才又加了古板、胡琴、笛子、唢呐、扬琴等乐器。
沁源民歌的曲调优美动听,唱词生动流利。根据表演要求的不同,分为头通鼓、二通鼓、三通鼓。头通鼓结构比较复杂,打得稳重有力,慢板次慢板的较多,动作方面以腿下功夫较多,一般由老艺人表演,演唱的都是词曲比较稳重的;二通鼓节奏较快,动作较大,要求表达出欢乐、奔放、豪迈等气氛,一般由中年人表演;三通鼓要求表现出节日狂欢的气势,一般由青年人表演。因此有“头通慢,二通欢,三通出来踢倒山”之说。经典名曲有《光棍哭妻》、《大观灯》、《九连环》、《打黎城》、《当皮袄》、《碾糕面》、《蹦子调》、《梳妆台》、《探小姨》、《掐蒜苔》、《摸牌》、《劈坡扭》等近50余种。
抗日战争期间,沁源的老百姓相应党的号召,都转移到了深山沟中,常年居住。在残酷紧张的斗争生活中,沁源人苦中作乐,经常哼唱民歌。党利用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组织民间艺人编唱宣传抗日内容的作品,并于年成立了闻名抗日根据地的沁源绿茵剧团,组织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封信》、《回头看》、《挖穷根》、《狗小翻身》、《拥军拥政》等一大批配合抗日战争、土地改革等运动的作品,使沁源民歌这一长期流传于街头巷尾的民间艺术,登上了戏曲舞台,成为文艺百花园中一朵艳丽的奇葩。
现在,沁源县不仅根据群众的意愿恢复了秧歌剧团,文化部门经常深入基层组织秧歌辅导,而且每年都要组织沁源民歌大赛,使沁源民歌日益发扬光大。
沁源,是一个绿的世界,是一处绿色王国里的“深闺”。绿色沁源,名不虚传;绿色沁源,尚待开发;绿色沁源,诗意盎然!
作者简介
邓焕彦,男,年生,山西省沁源县人,曾担任县新闻中心主任、文联主席、台长,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民俗风情》、《岁月沉香》等书。
丝路
新
散
文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