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中国历史典籍中,有四个关于梨子的故事,能使我们充分感受到传统美德的魅力。
东汉:孔融让梨
孔融是孔子后人,是“建安七子”之一。孔融四岁时,母亲让他把一盘梨分给大家。孔融按照长幼次序来分梨,他的兄弟们都得到了较大的梨,唯独给自己的是那个最小的。他父亲问道:“别人都分到大梨,你自己却分到小梨,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长的和幼的,尊长爱幼是做人的道理。”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朝野。几千年来,懂规矩、肯奉献的孔融也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典范。
唐代:烧梨联句
梨子在唐朝北方,是比较常见的水果,但唐朝人喜欢吃的却是蒸熟的梨。“田家老翁无可作,昼甑蒸梨香漠漠。”(出自贯休《田家作》)这诗句就说明,唐朝老翁白天闲着没事,就会在家蒸个梨吃。在唐朝,除了最流行的蒸梨外,还有“烧梨”。唐李繁《邺侯家传》载:“肃宗召处士李泌于衡山,至,舍之内庭。尝夜坐地炉,烧二梨以赐李泌”,吃到一半,颖王仗着受宠,想吃李泌的梨子,唐肃宗生气了,说你每天都大鱼大肉,先生连米饭都不吃,你争什么。唐肃宗又让众王子以聚会分别作一句诗。颖王作的是“先生年几许,颜色似童儿。”信王作的是“夜抱九仙骨,朝披一品衣。”益王转结道“不食千钟粟,唯餐两颗梨。”最后一句由唐肃宗亲作,为“天生此间气,助我化无为。”这首诗就是《烧梨联句》。“烧梨联句”也成为一段佳话。因为李泌经常为肃宗治国理政出谋划策,肃宗李亨非常器重他,而李泌信奉道教在山中修炼辟谷,不吃五谷杂粮,李亨就亲手为李泌烧梨,体现了爱才敬才之心。
元代:许衡不食无主梨
许衡,字仲平,号鲁斋,怀州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区李封村)人。宋末元初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与刘因、吴澄并称“元朝三大理学家”。许衡是元代儒学大家,早年曾经跟很多人一起逃难,当时天气炎热,口干舌燥的同伴们发现路边有一棵梨树,都争先恐后地去摘梨解渴。只有许衡一人端坐树下,动也不动。大家觉得很奇怪,有人便问许衡说:“你怎么不去摘梨来吃呢?”许衡回答道:“那梨树不是我的,我怎么能去摘梨呢?”那人又说:“这棵梨树恐怕早已没有主人了,何必介意呢?”许衡正色道:“纵然梨树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心有信念,方能笃定守志。许衡治家严谨,教子有方,其子孙皆学有所成,第四子许师敬先后三居相位,卓有政绩。
明代:郑濂分梨
郑氏家族三百余年累世同居,一千余人合爨共食,备受世人颂扬。有一次,朱元璋将上好的香梨赐给郑濂,并安排人跟着他回家去,看他如何分梨。郑濂到家后,召集全家所有人出来谢恩。谢恩后,郑濂就搬出大水缸,放满清水,将梨敲碎,使梨汁渗到水中去,然后,每人都分得了一碗梨水。由此可见,郑濂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他懂得持家之道要在公而无私。郑氏家族以孝义闻名于世,郑濂与兄弟共撰《家范》三卷,是中国传统家训的里程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