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壁关村
通常情况下,一个村庄的名字多与其地理位置或居民构成有关,比如王马村,该村居民以姓王姓马而得名。白岸村,以其位于汾河西岸而得名。
然而,孝义平川地区地名多数村子的名字并不符合这样的规律。在这一地区多数村子的名称中有姓氏的元素,但是该姓氏却不是该村子的主要姓氏,令人费解。
比如:东董屯、西董屯,这两村子中主要姓氏并不是董姓,当然有一两家姓董的,但明显,董姓只是在近百年内外来的姓氏;南姚、北姚,也是同样的情况,这两个村子几乎没有姓姚的。……
昔颉堡村
孝义两个县级行政区的大部分地区,分别位于汾河的两侧,该地区属于太原盆地的南端,以介休的义棠镇为界,往南,则汾河两侧吕梁山与太行山越走越近,到介休与灵石县交界的地方两山脉已经紧紧相交,仅有汾河从中流过,而义棠镇往北,则另一番景象,汾河两侧一马平川,视野开阔,交通便利,因此,该地区天然的形成了太原盆地向南通道的一个隘口,军事意义非常明显,进而也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也是两个军事集团的相持拉锯之地。
必独村
目前明显具有军事意义的遗迹依然不少,比如,义棠以南的冷泉村,古代为冷泉关,至今该村还居住在“堡内”;孝义东王屯村东南至今仍留有一座古代烽燧,因为当地话“烽燧”与“风水”读音一样,故当地人将其视为风水圣物而保留至今。……
翻开历史资料,隋唐时期,中原大乱,刘武周依靠突厥成为地方割据势力,几乎占领了山西全境,尉迟恭则为他把手当时最重要的军事关口——介休,而以李世明为核心的军事集团则在汾河对岸的孝义一代,两军长期对峙,相持不下。在几千年的历史中,该地区一直是军事集团相互争夺的地区,直到解放战争时,还发生过著名的汾孝战役。
禅房头村
按照我国古代军队番号的习惯,每个部队的番号盖以其首领的姓氏而命名,如:杨家将所领军队,通常打出的“杨”旗帜;岳飞所领的军队,其旗号也为“岳”……。那么同样的道理,两军长期对峙,各自安营扎寨,其营寨的旗号亦以各自首领的姓氏为名。
因此统兵将领的姓氏加上营寨这个后缀就成了各地的地名,如:刘姓将领部队所驻扎营寨就叫“刘屯”,董氏将领的军队所驻扎的营寨就叫“董屯”……。如果留意一下介休孝义的村庄名字,多数村庄名字都含有军事意义的词语,比如刘屯、董屯,都含有屯字,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屯”字并非“靠山屯”之“屯”,也就是说,这个“屯”字并不是村庄或小山村的意思,而是屯兵的“屯”,也就是部队营寨的意思。除了“屯”字以外,还有不少带“堡”、“壁”、“营”“寨”等字的名字。
临水村
列数一下周边连续不到十公里范围内带“屯”字的村庄:
师屯南(北)、西刘屯、东(西)董屯、东(中、西)王屯、新(旧)尉屯、东(南、中、北)吴屯(现叫梧桐),共十四个村子皆属于由古代军事营寨命名,其中东王屯最明显,有烽燧可以得以佐证。
另外还有带“堡”字的村子:
赵家堡、李家堡、西堡、恒兴堡、大孝堡、霍家堡……不胜枚举;
带“壁”字的村庄(“壁”字就是堡垒的意思):
郭壁、南(北)辽壁、白壁关、东(西)辛壁……,其中白壁关很明显就是军事关隘,据说周围地区有“六壁”的传说;
带“营”的村庄,如:
郑家营、前(后)营、马家营等;
在汾河东岸还有两个村子上站、下站、以及西岸的上栅、下栅也具有明显的军事含义;
此外还有很多不带军事词语但也属于军事营寨的村子,如南姚、北姚。
不仅如此,还有一些地名属于军事谈判的地点,如:万安、义棠等。
宋家庄村
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事缓和,在当地据守的士兵便定居下来,营地逐步演变成现在的村庄。
素材来源:网络
版权声明:文章、图片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客服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