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孝义新闻
孝义农业
孝义趣事
孝义发展
孝义要闻
孝义资讯

饮食文化朋友,空了约个饭吧

前两天在和朋友相约的时候,不禁想起一件很有趣的事。当我们和许久不见的好友邀约的时候,总喜欢说:“什么时候一起出来吃饭吧!”好像和朋友在一起,缺了那顿饭,即使见面了大半天也不完整。不管是中饭还是晚饭,哪怕是宵夜,总觉得一定要在一起进食,才算得上是进行了一次圆满的“见面”。实在不行,那也得要下午茶,少了吃吃喝喝的环节,这份情谊就不完整。

其实不单是邀约朋友,只要是和人交往,涉及到人情,似乎都少不了一顿饭。有新同学新同事的时候,大家要在一起吃“迎新饭”;毕业或是有人离职的时候,要和同事一起吃“散伙饭”;平时不定时的和同学或同事在一起趁中午吃饭的短短半小时交流一下公司的八卦好像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家里呢?不和父母住在一起的子女为尽孝义,基本上都会定时回家和父母一起吃顿饭,哪怕没什么事,也趁这顿饭以示亲情;过年过节家里都要吃团年饭或聚餐,趁这个时间大家交流一下近况,晚辈向小辈表达关心,小辈向晚辈以示敬意;过生日的时候也要和家里人在一起吃一餐饭,以稳固这个家庭作为一个社会单位以及自己作为家庭一员的事实存在。情人之间就更要在一起吃饭了,过日子的情侣哪怕工作日再忙,周末也一定要在一起吃饭,不然显得两个人过于生疏;情人节的时候没有人在乎白天各自在忙些什么,但晚上的那餐饭一定要在一起吃,不然即使饭后看了电影,这个节日也显得非常之空洞。这么说来,“吃饭”好像已经成为了社会生活的一个主要内容,不管是和朋友、同事还是家人。可是,吃饭难道不是为了生存的需要吗?吃喝拉撒睡,怎么就吃喝排上了社会交流的榜单?

上周正好读了梁文道的《味道之人民公社》,里面有几篇杂文探讨饮食和社会关系的问题。豁然发现原来饮食作为一种社会的中心活动并不只是存在于某个空间区域中,也不是单单存在于当下的社会,而是从古至今任何社会由来已久的传统,甚至人类社会一日三餐的进食习惯也是为了配合“饮食”作为社会活动的存在。

在所有动物中,大概只有人类在遵循着一日三餐的进食。按照这种习惯,早上的饭叫做早饭,中午的饭叫午餐,晚上叫晚餐,每顿饭都有着模糊的时间坐标。《味道》里提到现代社会学奠基人之一、德国的西美尔(GorgSimml)曾写过一篇叫《饮食的社会学》的小文章,文章中西美尔提到,人之所以要定时吃饭,正是为了要和其他人共食。因此,若是不限制三餐的具体时间,大家要想聚在一起吃饭就不是一件容易事了。而和他人在一起共同分享食物绝对是一件重要的、且非常具有社会意义的事。

在西美尔之后,也有很多学者进一步对人类的共食习性进行了研究,甚至发现了民主政治与吃饭的关系。古希腊是民主的发源地,而古希腊的公民观念和宰牛献祭的仪式息息相关。古希腊的成年男子在宰牛献祭的仪式之后才能算得上是正式被承认的公民,也才能拥有公民应有的权利和义务。而这个宰牛献祭的仪式上,最重要的不是杀牛祭神,反而是大家共同分食牛肉。分牛肉的主食人需要有极强的技巧,不仅将牛肉按人头分配,还要确保每个人分到的牛肉同样分量。吃牛肉的公平就意味着公民权利的公平,大家都吃一样的分量,每个人都拥有相同的政治权利。在这餐牛肉之后,男子成年,大家都是平等的公民。

有的时候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吃饭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吃什么或在哪儿吃,也不是花了多少钱,而是和谁一起吃。家庭聚餐一定要和家人在一起,情人节要和情人吃饭,和朋友聚餐自然是和朋友共食。有的时候和高中同学在一起,聊到曾经在学校的事情,总是少不了一起吃饭的过程。读书的时候每天最自由的时候就是在一起吃饭,今天是吃饭还是吃面,牛肉面还是排骨面,你爱吃学校门口的蛋烘糕,我总是喜欢在学校对面买玉米;你以前的食量惊人,我总爱去买一份甜品......其实食物真正的味道已经模糊了,但是和“你”在一起吃饭的记忆却依然清晰,那些共食的记忆仿佛已经成为了我们之间共同的美好经历。

而为什么吃饭最能够培养感情呢?这大概在于吃饭是一个和人分享的过程。何为分享,就是把自己的思想、经历、或者财产和他人共享。小孩子最爱分享,小孩子看到新奇的实物总是见人就说。像是天上飞过一架飞机,孩子总会指着飞机告诉旁边的大人:看!飞机!他这么说的目的并不在于让飞机更快或是更多,而是想和旁边人一起分享他看到飞机时的兴奋和快乐。吃饭也一样,我们和对方一起,同样的空间同样的时间,共同享用同样的食物。一份菜从外到内的过程让我们感觉互相分享了同样的经历。遇上美食自然是好,可即使是难以下咽,也是大家在一起的一段相同体验。

不用黄山云海,不用威尼斯的日落,不用任何人间罕得几回见的奇景,即使是最平凡不过的一段路,最普通的TVDinnr,有人分享,那就是一种满足了。

—梁文道《味道之人民公社》

有的时候明知很多东西不可分享,但还是希望能够拥有与人亲密的感觉来消解一己的孤独。爱喝啤酒的德国人在近代有一种叫做Mannrbund的聚会,聚会的参加者主要是年轻男子,大家定期在小酒馆喝酒聊天,高声谈笑。所有在平日里不能够公开发表的想法都可以在Mannrbund上借酒意肆意表达,任何的不满都在觥筹交错之间得到彻底宣泄。而这些参与者也都迷醉于集体的力量,愿意为大我放弃小我。据说,这部分人也是后来纳粹的主要支持者。

共同吃饭的过程真的是在共同分享吗?就算大家吃同一盘菜,这块肉到了我的碗里,也就意味着你无法享用;我夹走的的青菜绝不是你口中的那根青菜。不过,《味道》里梁文道提到了一种终极的同桌共食,即“最后的晚餐”。耶稣对着面包对他的门徒说:“这是我的身体,你们大家拿去吃”,然后将面包掰开分发给大家。这个仪式的意义在于将面包变成了耶稣肉体的化身,让在场的门徒都参与到了耶稣的牺牲中。分发完面包和葡萄酒之后,耶稣表明这是“新的盟约”,再吩咐门徒“以后你们也要这样做以纪念我”。于是,“领圣餐”成了基督教代代相传的重要仪式,也成了新约的见证。

仪式的重要意义正是在于分享,它打破了食物的根本特性。不管是一千年前的你,还是今天的你,不管你生活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大家领到手里的“圣餐”都是耶稣基督的肉体。没有人会觉得自己的这份食物与众不同,也没有人抱怨自己手中的分量,每一份餐,都是同一个基督的“肉体”。因此,如果说同桌吃饭是为了打破自身的孤立,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那最后的晚餐就是使基督徒达到一种终极的团结。“因为他们不只共桌,而且是真正的‘共食’。”

不过对于你我来说,能够在平常的生活中抽出时间来,和亲人朋友聚在一起同桌共食,已是一种最美好的“分享”了。去到不同的城市,有当地的好友提前说:“约时间一起吃饭吧!”多日不见的老友发来信息:“空吗?什么时候约饭呀?”有时间给家里打个“我今晚回去吃饭。”......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沟通,却是我们和社会深深连接的最牢固纽带。

不过,别成天为了工作应酬的饭局而忽略了家人,也别天天都是和同一帮人喝酒吃肉。约饭是门技术,一定要周全,不仅顾及工作,还要想到朋友,最重要的是不能忘了家人。切记,约饭也要“雨露均沾”哦!

-END-

余欲









































治疗白癜风最有效的方法
北京哪里的白癜风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oyishizx.com/xyqs/5834.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