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历来是中国的瑰宝,在漫长的岁月中延伸出不同的色彩、样式,展现出各朝代的风采与特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清朝时期,瓷器的发展为当时的文化艺术添上了浓重的一笔。当时的制瓷业以景德镇为中心,御窑厂制品更是穷极精丽,可以说是千年中国古代瓷器的高度总结与代表。
中国彩瓷的生产发展到清代,进入了一个创新的历史高峰。景德镇生产的素三彩瓷器创烧于明成化,经正德、万历的发展,到清代康熙朝时达到顶峰,无论是数量、造型、装饰技法、图案纹饰及色彩的变化,获得了空前绝后的成就。
在色彩的运用上,康熙素三彩较明代丰富多彩,除传统的黄地、紫地、绿地、孔雀绿地外,还创烧了墨地、米黄地、藕荷地等色地和状如虎斑纹的“虎皮素三彩”等新品种。
这些素三彩器中,以康熙时期墨地素三彩器最为尊贵。我国历代陶窑鉴定家都认定“五彩以描金为贵,三彩以墨色质地为贵”。清·寂圆叟《雅陶》一书中说,黑彩主要着色元素是铁、锰、钴和铜,系用钴土矿和铜花片配制而成,玻璃质感强,光亮,常用于大面积的填色。
据《明清釉上彩瓷器》中记载:“墨地素三彩,也是康熙时首创的,且是最为精彩的品种。……此均为民窑产品,传世极稀,属极为名贵品种。墨地三彩在当时仅供居丧守孝之用。”
墨地素三彩主要用作奠祀之礼。制作时,先在器物上施以绿釉,复施黑色釉,得到光亮鲜明的墨地;然后以泛紫的深黑笔迹勾描禽鸟、花卉等图案,留白纹饰范围处施以黄、紫、绿等色釉,方始一器,工艺繁缛之极,故后世殊不敢仿。
陈浏的《陶雅》曾有这样的论述“康熙黑釉之大瓶上画梅花,笔意粗恶,西人目为三彩,每一只动辄万余金”。再证诸《饮流斋》的论说:“茄黄绿三色绘成花纹者,谓之素三彩,以墨地为最贵……西人嗜此,身价极高,一瓶之值,辄以万金,以怪兽为奇特,人物次之,若花鸟价亦不赀也。”足见其之贵重。
康熙墨地素三彩所用之彩料均为明末所遗矿彩,亦称“古彩”或“硬彩”。
素三彩瓷大多是官窑器,唯有康熙时期的墨地素三彩瓷是民窑器,但其比官窑素三彩瓷更为珍稀。墨地素三彩乃烧自民窑,釉质粗糙,砂底无釉,器身无款,何以名贵如此?《饮流斋说瓷》的许之衡就曾指出:“瓷质较粗,底多沙眼,而视同拱璧,殆有解人难索者矣。”
满清自入关以后定鼎中原,实施以汉治汉的政策,提出了以仁孝治天下的政治口号,于是以孔孟儒家哲学思想作为工具,“千经万典,孝义为先”,故而当时社会上对“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
康熙皇帝以“孝”来汉化国人,故十分讲究祭奠的仪式,如制定“丁忧”礼制,规定朝廷的官员只要父母之中任何一位去世,都要去官职回家守孝三年,孝满之后,再回朝复职。
受朝廷礼制的影响,丧事的祭器亦要精益求精。当时操办丧事都得定烧一批高档墨地素三彩瓷器为丧事宴客祭奠之用。各王公大臣府第,为了炫耀门第高贵,相互间攀比,不惜重金打造好画本、聘请顶级画师、使用优质的彩料等,务求产品出类拔萃,甚至高出官窑之上,以达到死者风光,生者荣耀的目的,所以才有了这种陶瓷史上的璀璨明珠。
后来雍正即位后对朝纲励精图治,反腐倡廉,为了惩治“诸王朋党”厉行俭约,无一人再敢于大操大办丧事,墨地素三彩名品也就从此绝烧了。
来源丨典藏君
编辑|中国陶谷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