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孝义新闻
孝义农业
孝义趣事
孝义发展
孝义要闻
孝义资讯

陈氏典范陈姓儿女孝子多,从远古到现代

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www.bdfyy999.com/index.html

陈氏文化

陈氏新闻

寻根问祖

“百行之首,以孝为先”。可以说,“孝”是中国文化最深层最根本的基因。中国文化最讲孝道,历代正史都设有所谓的“忠孝列传”,还有多种在民间流传的《孝子传》,对孝子大加表彰,对孝道极力宏扬。在中国古代,有所谓“二十四孝”,他们被尊为中国传统孝道的代表。

历史上的陈姓孝子不胜枚举,如“二十四孝”有陈姓的先祖,又如《孝子传》的陈玄,还有个成语“陈遗饭感”,也来源于陈家孝子的故事。他们都是陈氏家族的典范,也是陈氏家族的骄傲,更是陈氏孝道的传扬者。

陈氏公认的血缘始祖舜帝,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为五帝之一,是瞽瞍老汉的儿子(瞽瞍,盲人也)。天生就懂得大孝。他父亲脾气古怪,继母性情变化无常,同父异母的弟弟名字叫象,非常不懂事(他们多次设诡计陷害舜,但舜毫无嫉恨,总是以德报怨)。舜每天去历山耕田种地,干活时有大象跑来替他拉犁,小鸟飞来如他播种,是他的孝行感动了上天才会有这样的景象啊。尧帝听说舜的事迹后,让自己的九个儿子拜舜为师(在舜手下做事、学习),把自己的二个心爱的女儿同时嫁给舜为妻子,最后把天下禅让给了舜。

《南史》卷七十三《孝义传上·潘综传》附《陈遗传》

白话译文:南朝宋初,吴郡有个叫陈遗的人,自小就很孝顺。陈遗的母亲喜欢吃锅底的焦饭,这里说的焦饭不是指烧糊了的饭,拿现在的话说应该就是锅巴。陈遗看在眼里,记在心头,每次吃饭必要将焦饭留给母亲。长大之后,陈遗做了官,身为郡主簿,也就是郡守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陈遗参加工作之后,总是随身携带一个袋子,每次煮饭之后,总要将锅底焦饭盛出来装进袋子,带回家侍奉母亲。后来赶上“孙恩卢循之乱”,孙恩及其妹夫卢循,聚集数十万人起兵反晋、攻打南方各郡。当孙恩来掠夺陈遗所在的郡时,郡守袁山松立刻带兵迎战。此时的陈遗已经存了很多焦饭,还没来得及带回家,于是他就带着这些饭随同郡守一起出兵作战。无奈反军势力太大,袁郡守带领军士奋力抵抗,结果还是寡不敌众,败下阵来。军兵溃散,多数逃进荒山野岭当中,结果很多人因为找不到出路,又没有东西可以充饥,死在深山沼泽。唯有陈遗因为随身带着粮食而存活下来。

这段时间,由于长时间得不到儿子的消息,加上战乱的消息传来,陈遗之母以为自己的儿子战死了,每天以泪洗面,哭瞎了双眼。陈遗回到家中,向母亲哭诉前情,陈母惊喜之余,双目竟然神奇的复明了。后来人们都说,陈遗在战乱中得以活命,以及陈母的眼睛盲而复明,这是陈遗的孝心得到了回报。于是,历史上流传下来“陈遗饭感”这个成语,以及“陈遗贮焦饭”的典故。虽然陈遗的事迹没有被列入著名的“二十四孝图”,但他可是我国历史上知名的孝子。

在浙江嘉兴,有个望族海盐陈氏,传说有个叫陈四脚的陈氏的祖先,他也是一个孝子,当年有个道人远游而来,要雇人挑担子,可是道人囊中羞涩,出不起脚行的价钱。挑夫们都摇头说:“你一定要雇挑夫的话,这个价钱除了陈四脚没人愿意。”原来,陈四脚平时替人打短工,不太计较工钱。

话才说完,陈四脚正好来了,道人找到他,陈四脚果然没有讲价钱。二人一同赶路,到了夜里前后没有人家,只好在一处破旧荒废的屋子里住宿。陈四脚支起一个睡铺,让给了道人。道人推辞不掉,只好睡在上面。他翻身的时候,每次碰到旁边的袋子,都会弄出声响。道人很奇怪,问陈四脚,里面是什么东西?陈四脚回答说,里面装的是他父母的骨殖。本想安葬,却没找到一处葬地,每晚只好抱着袋子睡下。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oyishizx.com/xyny/67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